警惕“智慧门面”沦为新形式主义秀场

有的地方精心打造“智慧门面”,但漂亮的机器人和炫酷的大屏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有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后就停用,或未有效运行,变为“僵尸”平台……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把新技术当成门面和摆设,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新华社 2025-11-10

烂梗“侵”校园,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孩子们好好说话?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人的精神气质。烂梗的病毒式传播,极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互联网时代,如何丰富语言表达,让孩子们好好说话?

新华社 2025-11-10

你设置的密码真的安全吗?这些坏习惯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密码如同数字时代的无声卫士,默默守护着我们的通信隐私,保障着金融交易和政务系统的安全,更在无形的网络空间中,筑起一道抵御入侵的“数字长城”。然而,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省事”“方便”的行为,正在悄然侵蚀着这道至关重要的防线。

央视新闻 2025-10-31

别把AI用错了地方!网民造谣在监狱直播带货被罚

随着AI生成技术的普及,只需简单输入文字指令,就能生成以假乱真的图像、视频,这不仅让谣言传播门槛大幅降低,更让不少人在“猎奇”“博流量”的驱使下,触碰法律与道德的红线。近日,山东威海网安部门查获两起通过AI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

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号 2025-10-31

私域直播购物,“银发族”权益如何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很多老年人在网上学习、沟通、购物、娱乐,但与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设置的坑老陷阱也花样翻新、屡见不鲜。

人民日报 2025-10-17

剑指“刷单好评”“低价陷阱” 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明日实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天(10月15日)将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历经三次修改,直面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挑战与民生关切的问题,通过制度升级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装上“安全阀”,为经营者与消费者权益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4

“饭圈”、网红、直播乱象等问题,看管理部门如何处置

治理网络生态乱象是推动文明上网的基础性工作。综治局广泛听取网民意见,聚焦党中央关心、网民反映强烈的网上突出问题,每年开展“清朗”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进行重拳整治,清理网上信息,深挖问题根源,剖析问题滋生原因,摸清传播规律,制订治本之策。

《旗帜》2025年第9期 2025-10-14

赶紧自查!这34款App被通报

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要求,经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34款移动应用(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

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 2025-10-13

暗中收费、捆绑售险、无法出票……小心山寨订票App陷阱!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旅客出行需求旺盛。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山寨订票软件近期“活跃”起来——它们与官方平台界面、标志相似,却暗中收取额外服务费,强制捆绑销售保险;一些软件存在无法出票、退款难等风险,让旅客蒙受经济损失。

光明网 2025-10-11

“一秒生成制服照”? AI岂能如此换装

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生活照,便可一键生成个人军装照、警察照……“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AI工具推出“换装”功能,引发不少军警迷的追捧。但是,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装”功能,伪造军警身份招摇撞骗,亟待引起警惕。

新华网 2025-10-11

整治网络空间“情绪污染”,警惕算法“投喂”本质

近日,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人民日报 2025-10-10

“晒娃”变“生意经” 一些机构运作未成年人成流量主角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博主“晒娃”失去边界,有些在MCN机构加持下,将一些未成年人推至镜头前吸引流量。

中国青年报 2025-10-09

热搜榜单,不能成为炒作明星琐事的“专场”

这几天,几家主要网络平台接连被网信部门依法查处,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目光,也把相关平台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新华社 2025-09-28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