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15:22 人阅读
八百里清江逶迤如篆,三百里画廊泼墨成卷。当《后汉书》中“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的古老族裔,在廪君化白虎的传说里沉淀出刚毅血性,又在《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的婉转中滋养出诗性灵韵,这片“夷水巴方”的山水便注定要孕育出刚柔并济的艺术魂魄。杨小强先生以笔为舟,溯清江文脉而上,数十载求索,得土家山水魂魄之妙,其全国巡回书画展作品,以及受央视邀请,在《护航湄公河》等四十余部纪录片中题名,以碑帖相融的笔墨勾勒出土家儿女“白虎啸山”的雄浑与“西兰卡普”织锦的细腻,将三千年“西南巴国”文明的精神密码凝聚于方寸毫端。
遥望武落钟离山嵯峨,观香炉石遗址斑驳陶纹如远古墨迹,听土家山歌穿云裂石,以及清江云雾深处“巴人踏蹄而歌”的缠绵,正是在这般“山骨水韵”的浸润中,杨小强先生的艺术根系深深扎入土司城堡的石缝,攀援天柱山的云雾,融秀山丽水于无形,终在《清江山水写生系列》中绽放出“墨分五色,笔含万象”的华彩。其作《辛丑山水册》,以牛毛皴织就西兰卡普的经纬,用披麻皴勾勒吊脚楼的飞檐,仿佛将《哭嫁歌》的悲欣、“撒叶嗬”的雄健、《摆手舞》的柔美韵律都化入水墨氤氲,令观者见山非山,见水非水,乃见土家千年迁徙的史诗画卷。
其丹青深藏着土家人“天人共生”的古老智慧,小强先生援山穷水,融入土家山水,“山枯见骨”,道法自然,尤见其承变之妙。黄宾虹“浑厚华滋”的墨法,遇清江晨雾则幻化为《富春山居图》般的空灵;王蒙密体山水的皴法,经土家织锦纹样的点化,竟生出《青卞隐居图》未有的烟火气息。
戴熙论画谓“四时有相”,杨小强的山水册页正是土家“四季生命观”的视觉呈现:春山如哭嫁新娘的银饰颤动,夏山似摆手舞者的铜铃震响,秋山若梯田鎏金的西兰卡普,冬山宛白虎图腾的雪色苍茫。这种将族群记忆转化为笔墨程式的智慧,暗合《溪州铜柱记》“尔宜无扰耕桑,无焚庐舍”的生存哲学,在《护航湄公河》的“护”字架构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书法家的匠心,更是一个民族守护文明根脉的永恒誓言。
考其书道渊源,旧时杨守敬携碑帖出三峡云游天下,今其嫡脉玄孙小强先生抱笔墨归于清江。杨氏家谱中可窥见,家学严谨的杨氏一脉,为清江文脉留下一段佳话,亦是山水长阳的荫亲与眷顾。自太祖父杨守敬以“舆地学”丈量山河、以金石学叩问苍古,至小强先生以笔墨重构巴山夷水,恰似《华阳国志》所载“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中同”。其楷书取法《张迁碑》之朴拙,又接纳颜鲁公之雄浑,如白虎堂前石鼓铭文;行草始于杨守敬之家传,又得《祭侄文稿》之悲怆,兼蓄米南宫技法之秘笈,似盐阳女神泣血化羽,又若官山的万岁枯藤。观其《武落钟离山赋》,察其字如廪君掷剑的弧光,观其势若“千桨劈浪,万壑回声”,将“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的创世神话,化作满纸龙焉风云。在展览或收藏的众多作品中,可窥其运笔以篆籀绞转中暗含魏碑的方切之势,提按使转间完成金石气与书卷气的纠缠和解,“和”是土家人之大智慧,“发而中节谓之和”,足见其对笔法本体的哲学解构与思考,如土司刀鞘上的银饰纹路;如《文艺灯塔》四字取法爨宝子碑,恰若容美田氏诗派“石柱擎天”的傲骨。这种“以碑立骨,以帖养气”的修为,正如清人严如熤《苗防备览》所言:“土人刚劲,复能柔婉,其性然也。”
三千年前的巴人都城“建夷城而王巴”的香炉石仍在夕照中低语,今观杨小强先生的笔墨,何尝不是对土家山川及人文进行艺术重构与思考?他的艺术探索揭示着永恒的辩证:越是扎根地母深处的文化根系,越能生长出触摸星辰的枝桠;越是饱含古老基因的笔墨程式,越能迸发当代性的精神闪电。
论翰墨书道之外,笔者与小强先生有西席之谊,偶有翰墨唱和,其人颇有魏晋“士”之遗风,谦和好德,豪放、友善与温良的土家禀赋,其学问源深,善律韵,通晓土家史俗,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涉,由此而论,其艺术造诣未可知也,期待小强先生在土家文化守望与敬畏中。继续深挖土家文化的宝藏,创作出更多饱含民族基因的作品。
“花咚咚的姐”的歌声化作九峰山峦晨霭,狼毫掠过宣纸,仿佛听见清江号子混着金石铿锵,看见西兰卡普织入水墨烟云,他以最中国的笔墨语言书,写时代之正大气象。
长阳巴方田尉旻
乙巳于夷水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