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14:4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一学生兰博文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一款竖向外折叠屏手机,并将其制作过程拍成视频传到B站上,目前浏览量超过了400万,收获了大量点赞,一些网友赞其为“手工大神”,有“雷军潜质”,甚至引来了品牌手机官方账号的关注和点赞。自古英雄出少年,兰同学乐于动脑思考,敢于动手实操,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力量,展示了当代青少年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持久的推动作用,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少年是创新的后备军,培育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取得科创硕果,造福人民的坚固基石,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不竭源泉。
政策支持为笔,绘就青少年创新画卷。近年来,宜昌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出台《宜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的行动计划(2024-2026)》等文件,探索区域科学教育有效模式,深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完善和创新了政策框架,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另外,在招生政策上向科技特长生倾斜。例如,宜昌部分中学招收科技特长生,如2024年湖北宜昌科技高中招收高综合素养的科技特长生,要求科技特长突出,具有创新潜质,这无疑给创新型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让他们自由翱翔在创新的天空,勇敢追逐自己的科技梦。
激发兴趣为钥,打开青少年创新之门。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是热情地好奇”。强烈的好奇心是推动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驱使着他们探索新知,追求未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兴趣和科技创新之间存在一条无形的纽带,让它们紧紧相牵。为了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宜昌各学校做了巨大努力,例如全市所有中小学设立了科学副校长,314所学校有专兼职科学教师3549人。西陵区外国语小学推出项目式学习,通过开展校园孵化小鸟及领养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思维,宜昌金东方小学尝试基于科学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创意机器人、趣味编程等科学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每两年开展一届科学嘉年华活动等。科学的魅力变得可观可感,滋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动手实践为舵,探寻青少年创新之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科技的向往不应只停留脑海,挂在嘴边,更应落实到行动上,进行创新实验是关键。兰文博一年前萌生制作折叠屏手机的想法,之后积攒零花钱购买3D打印机,从网上购买或者拆取旧手机配件,寒暑假期间,他成功制作出了外形酷炫,功能完备的折叠屏手机。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和实际成果,同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方案,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另外,当努力过后,成功完成一项作品时,会收获无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对科创的兴趣和热情,坚定追寻科技的信念。为此,学校应积极搭建各类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的人工智能学习成果绽放光彩。举办青少年科技节,以赛促训,以赛会友。2024年的宜昌青少年科技节吸引了全市300多所学校近7000名青少年参与其中,除了精彩的赛事设置了“科技场馆展览探未来”“科普展示秀”等特色活动,让科技节变成创新思维大碰撞的盛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点亮科普创新之光。
不负凌云志,科创向未来。青少年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深怀爱国之心,以创新精神为引擎,勇于探索和突破,拓宽科技创新的广度,挖掘科技创新的深度,才能稳步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伍家岗区鑫鼎社区 周文莉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