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让“小生产”更好对接“大市场”——宜昌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

2025-11-28 08:4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秭归九畹溪镇石柱村,无人机在农田里进行“飞防”作业。 (通讯员 周仕伟 摄)

11月16日,当阳市淯溪镇勤丰村田野上,随着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一粒粒小麦种子从机体喷出,散落在田地间。

“无人机播种,不到一分钟一亩,一天能播五六百亩。”61岁的村民高志香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在空中来回飞行,不由感叹,“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可种地的方法,彻底变了。”

这声感叹,犹如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了宜昌田野上正在发生的“种地新模式”的涟漪。

规模化——土地聚合催生效益

高志香两口子年过六十,守着7亩地过了大半辈子。

“过去自己种,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刨去成本,也就刚够温饱。”随着体力跟不上,曾经的“命根子”差点成了“鸡肋”。

今年春,她把地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老伴放心地外出打工,自己则在合作社干些轻活儿:“现在当‘甩手掌柜’,家里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

随着宜昌农村老龄化率攀升,像高志香这样“种不动又不敢丢”的农户比比皆是。面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时代考题,宜昌探索构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破题的关键。

“分散的田块就像碎纸片,既拼不出规模效应,也引不来专业服务。”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苏廷国说,没有规模化,社会化服务就无从谈起。

宜昌的破题之法,从土地的“源头”开始。

当阳在全市率先推进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让农田“优质、集中、连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80万亩;

秭归让柑橘园“手拉手”,连片经营超18万亩,服务模式从“一户一策”升级为“一片一方案”;

长阳高山蔬菜规模化种植达50万亩,形成以火烧坪、榔坪、贺家坪、资丘、渔峡口5个乡镇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

土地格局之变,催生了服务主体的蓬勃生长。

五峰“安帮”农业服务队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300多人,年服务面积超9000亩。

何家山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托管土地2500亩,订单种植5000亩。负责人张韵算了一笔账:“统一采购农资便宜10%,机械化作业亩均成本降15%,烘干后的稻谷直接对接加工企业,每斤还能多卖几分钱。”

“通过村集体牵头、企业带动、能人领办等方式,全市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4385家,年服务面积达到900万亩次以上。”苏廷国说。其中,茶叶、柑橘产业服务主体达到1692家,去年服务面积达252万亩次。

机械化——农机换人提高效率

何家山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内,绿林山村种植大户张雷正和合作社洽谈合作事宜。

他今年种了400亩水稻,往年靠晒谷场晾晒,要雇十多个工人,既费时,晾晒质量还难有保证。今年,他委托合作社烘干储存,用时短,卖价也更高。

他笑言:“种地越来越有底气。”

底气背后,是机械化对人工的全面替代。

张韵的合作社有份“全流程服务菜单”:工厂化育秧、机插秧、飞防植保、机收、烘干、销售,90%以上的环节实现机械替代。“以前20人忙一周的活,现在4台机器一天就干完了。”

而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枝江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73%。

枝江守华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62人,通过机械化作业,去年完成订单作业60000余亩。

“机械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得跟地形‘适配’才行。”秭归县农村经营管理中心邓少江说。

秭归泄滩乡“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传统农机根本派不上用场。当地服务组织想出了新办法:无人机运输。

“无人机吊运比人工运输成本每亩地减少550元,效率提高一倍。”吴承红的劳务服务队130多名队员,每年可服务2000多亩橘园。

目前,秭归县无人机保有量达830台,从植保到采收,机械化已全面渗透。

在夷陵区,429家服务主体构建起覆盖柑橘、茶叶、粮油的机械化服务网络。

五峰全县72支服务队,拥有各类机械1700余台套,可满足22万亩茶园的管理需求。

五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寿天说,过去人工修剪1亩茶园需1天;如今用专业修剪机,每人每天3亩,且标准统一。

宜昌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邹少锋说,农业机械化,重新配置了生产要素,形成了“效率—成本—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他介绍,到去年底,全市各类田间作业农机具超70万台套。为提升农机服务水平,今年7至9月,全市支持8802个农户和主体购置农机10583台套。“今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有望超74.5%。”

链条化——产业延伸农田增值

“我们同时对接2家米企,稻谷根本不愁卖。”合作社内,张韵查看着今年的稻谷销售情况,气定神闲。

张韵对接的其中一家米企是民天米业。民天米业通过搭建“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合体模式,实现从水稻选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有力带动当阳粮食产业的发展。

这样的链条化服务,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级形态”。它解决的不再是“怎么种好地”的问题,而是“怎么让种地更赚钱”。

当阳市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最初只提供育秧、插秧等产中服务。2023年,它联合3家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业务拓展到全链条。

“服务量翻番,收入增加30%左右。”联合社理事长侯贵说,全链条服务不仅让农户省心,更让服务主体有了稳定收益。

特色产业中,链条化的价值更为凸显。

“从育苗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兴山县金鹏烟叶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集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烟用物资供应、运输服务、农产品加工和农特商贸于一体。理事长郝明亮说,去年,合作社实现收入2901.1万元,带动721户烟农增收,户均收入33.65万元。

湖北长茗供应链公司茶产业供应链平台今年5月运行后,服务订单突破6.9万单,服务费用超1000万元。

“茶农在手机上一键叫工,不仅能下单修剪、采摘、托管、购买农资等服务,还能直接对接茶企茶商,信息透明了,收入也高了。”公司副总经理黄熠说。

长阳大清江公司不仅构建了蔬菜生产、加工、保鲜、冷链、销售的全链条,还依托高山蔬菜基地,打造民宿、采摘园、休闲观光等农旅项目,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琼说,这种“农业+”的链条延伸,让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反哺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们找到了种地的新法子,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看着一块块撒播过种子的田地即将孕育出新的希望,高志香仿佛也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记者雷鹏程、何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