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国内> 正文
《人民日报》追记“断指扶贫”书记罗官章:把一生奉献给土地和乡亲

2025-11-27 21:46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近日,“断指扶贫”书记罗官章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这位老党员用一生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其精神跨越地域,深深触动广大网友。11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把一生奉献给土地和乡亲(守望)——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官章》,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深刻诠释罗官章深入脱贫攻坚,“扎根大地”的坚守与“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

rmrb20251127061764194521050(1).jpg

初冬,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地里种植的天麻块茎饱满坚实,已经成熟,但老乡们脸上却没什么笑容。10月30日上午,88岁的“天麻爷爷”罗官章永远离开了乡亲们。

1937年7月,罗官章出生在牛庄乡牛庄村,曾任民兵连长、乡党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回到牛庄乡带领村民种植天麻。预计到2025年年底,牛庄乡天麻种植达1200亩,农民人均存款从不足千元增加到4万多元。

罗官章出殡当天,很多老乡自发赶来,含泪送别。“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是罗官章写在日记里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要坚定信仰,学习文化知识,

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罗官章(左)和妻子早年照片。

1956年,湖北省长阳县鸭子口乡余家坳,鲜红的党旗前,19岁的民兵罗官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次宣誓,一生践行。脱下军装后,罗官章在多个乡镇都工作过。1975年,罗官章回到牛庄乡,担任乡党委书记。

牛庄乡平均海拔在1500米,是五峰最偏远的乡镇。上世纪70年代,因为没有通电,牛庄乡“电灯不亮,广播不响,公路不通”。

到任后的罗官章,号召村民一起修建水电站。没有公路,他就带着50多个村民把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拖进大山里。

抬设备时,罗官章常常走在前面。有一次,下一个陡坡时,因为没有协调好,设备突然滑落,将罗官章压住。村民迅速把他救出来,仔细检查后,发现没有受伤,罗官章又继续挑头往前走。

靠着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座水电站在牛庄乡的大山中悄然矗立。

50年后,站在罗官章带领村民修建的水电站前,当年的劳动号子已远去。水面平静,山谷悠悠,水电站依然为当地提供着稳定的电能。

山高地贫,气候严寒,牛庄乡每年有4个月的高山冰冻期。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即使再怎么勤奋,牛庄乡的老百姓还是吃不饱饭。喜欢学习的罗官章从书本里看到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能提高土地的温度,对于高海拔地区而言,可以让农作物成熟期缩短,提高产量。”但是,罗官章的推广并没有获得乡亲们认可。

“那就先从我家开始搞。”罗官章在自家田里铺了两分地的地膜种植玉米,经过精心培育,一株玉米苗上长了两个穗,好不容易要成功了,一场大风把他的试验苗全部吹倒了。即便如此,罗官章的试验田当年还是收了240斤玉米。

试验成功后,罗官章开始挨家挨户介绍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全乡2000多户村民,他一户不落,村民最终才愿意跟着他一起搞地膜覆盖种植。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牛庄乡用地膜覆盖新技术种植玉米达1万多亩,亩产提高300多斤,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回顾牛庄乡的变迁,罗官章曾说:“要坚定信仰,学习文化知识,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不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我吃不好睡不香”

罗官章在田间劳作。

在罗官章看来,共产党人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

1997年,罗官章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没几天就带着妻子回到牛庄乡。“不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我吃不好睡不香。”罗官章说。

为了帮老百姓挣钱,罗官章尝试种过香菇、党参、黄连等多种作物,最终将目光放在天麻种植上。天麻价格高,一斤几十块,主要生长在林地,正适合在牛庄乡推广。

为了掌握人工种植天麻技术,罗官章四处走访学习,研究人工种植天麻所需的气温和土壤条件,经常爬到海拔2000多米高山上研究技术,一待就是一天,饿了就吃烤土豆。

往返山里800多天,走破了10多双鞋,经历了100多次失败,2001年5月,罗官章培育出了第一粒天麻种子。成功后,他把天麻人工繁殖技术传授给村民。种植没场地,罗官章又去林场帮忙协调。“我没钱搞种植,他就直接借给我10万元,欠条都不要我打。”村民朱坤说。

第一批跟着罗官章种植天麻的10多户农户,当年每户都增收10万元。后来,只要村民愿意种植天麻,罗官章都会帮忙。2019年,牛庄乡实现脱贫。

“还有很多老百姓收入不高,

岗位要留给更需要的人”

bb060d842f36a8a44787981dd57327d2.jpg

罗官章回乡日记。

罗官章外孙李星记得,早些年一到开学,家里不断有借学费的村民过来,最多的一次,屋里同时坐着3个人。罗官章了解清楚情况后,就借钱给他们,还从不要求打欠条。“读书才能有出路,不能让孩子被学费难住。”罗官章说。

买农具、买药、建房……只要村民有困难,罗官章都会想办法帮忙。而这些钱,都是他从退休金里“挤”出来的。冬天身上那件黑坎肩穿了几十年,就连棉被也打上了厚厚的补丁。

罗官章曾常年在外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下地干活,全部都由妻子李传春承担。

因为收入有限,加之经常接济身边的人,罗官章总存不住钱。为了给家里添置新铺盖,李传春上山采药,再走上一天一夜到外地去卖。种完田,李传春又跟着村民揽起砸石修路的活儿。

一天,李传春累得实在受不了,跑到罗官章工作的地方跟他诉苦。罗官章安慰妻子说:“等我退休了慢慢补偿你,带你去看天安门。”

李传春守着这句承诺,一守就是几十年。2016年,罗官章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正好有机会进京,兑现了对妻子的承诺。此时,李传春已经病得无法站立,只能坐着轮椅。她尝试站起来和丈夫拍一张结婚60周年的纪念照,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直到李传春离世,她与罗官章的结婚纪念照都没有拍成。

生前,罗官章对妻子的“亏欠”远不止于此。在担任乡党委书记期间,乡里食堂招工,妻子决定参加招聘,罗官章却劝住了她。

妻子不解,罗官章耐心解释:“还有很多老百姓收入不高,岗位要留给更需要的人。”

不仅对妻子严格要求,罗官章对子女也从不开“绿灯”。大女儿李凤英曾想托罗官章找份工作,他始终没有松口,反而鼓励女儿学一门手艺,靠手艺养活自己。

2023年,在罗官章的提议下,乡党委政府把他的一间房子改造成了廉政教育基地和文化书屋。门檐上写着这样的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