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10余年累计献血8400毫升 李俊峰用奔跑守护“生命之约”

2025-11-27 06:2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参与献血的李俊峰。(本人供图)

11月22日晚,细雨纷飞,寒意初显。李俊峰像往常一样,走出伍家岗区城中金谷小区,沿着城东大道慢跑起来。“又快到献血小板的日子了,身体这台‘发动机’可得保持最佳状态!”这位46岁的退役军人乐呵呵地说。10余年来,他累计献血24次,总量达84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已达到“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标准。他连续9年坚持每天夜跑5公里,只为用健康的身体守护这份“生命之约”。

退役军人无偿献血8400毫升

1979年,李俊峰出生在秭归一个普通家庭。在他的记忆里,穿着警服的父亲总是风里来雨里去,不是帮东家找走失的牛羊,就是为西家调解纠纷。父亲是一名基层民警,更是邻里矛盾的调解员、失物寻找的好帮手。“父亲常说,要经常帮助身边的人。”一颗“助人”的种子,已悄然埋进他心底。

成年后,李俊峰光荣入伍。2008年,李俊峰和战友外出时,遇到流动献血车。他看到献血车上“献血,为你,为我,为大家!”的口号,忽然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没有犹豫,他挽起衣袖,献出400毫升血液。鲜红的血液流进血袋,从此开启了他的热血征程。

2016年底,转业至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工作后,李俊峰加入了宜昌“无偿献血 宜路有你”爱心群。每当群里弹出“急需B型血小板”的紧急求助,他总是及时回应,用一次次挽起的袖管,传递生命的温度。10余年来,他无偿献全血8400毫升,3次献血小板,达到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标准。

24张电子献血证见证“生命之约”

大多数人的手机日历是工作或生活提醒,李俊峰的手机日历里,则是他和血站的特殊“约会”提醒。每年6月和12月中旬,手机里都会弹出提醒字幕“本周献血,勿忘”。李俊峰告诉记者,每个献全血的周期是半年,他总是按时赴约,从不拖延。他最宝贵的珍藏是手机里的24张电子献血证。

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感谢您捐献血液,已用于救治病人……”的通知短信。他说,这是他与用血者签下的“生命之约”开始履行了。

几年前,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妇女辗转找到他,恳求他为住院家人献全血。想到患者危在旦夕,李俊峰毅然奔赴血站。事后,对方执意送上千元营养费,他坚决推辞。

近年来,每每看到群里的紧急求助,李俊峰却因未满献血周期而无法参与,只能留下遗憾。今年6月,群里的献血志愿者小王告诉他:“你可以献血小板,这样每月都能献。”

李俊峰听后十分兴奋,当即前往血站检测,第一次献了血小板。“只要他人有需要,只要我有,就一定会捐献。”李俊峰诚恳地说。

热血汇大爱,带动千人次参与

每晚8点,城东大道一带总能看到他慢跑的身影。这一行为从他转业回宜昌后开始,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坚持了9年多,共跑了1.5万多公里,相当于从宜昌到北京往返5趟的距离。这位“热血跑者”以此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献血资格”。

为了能够让身体达到献血指标,他还推掉了不少朋友之间的宴请,戒酒戒烟,保持清淡饮食。有朋友说他“太过较真”,但是为了以健康的身体献血,他觉得值得。

身为街道工作人员,他深知“独木难成林”。他积极加入街道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楼宇、企业,用自己的故事打破市民对献血的疑虑。“看,我献了17年,身体也很健康!”他拍着胸脯笑着说。自2016年起,大公桥街道已组织集中献血16次,超1000人次参与,发放宣传册5000余份。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有他播撒的爱心种子。

雨夜中奔跑的身影,献血证上累积的数字,都在诉说着爱与温暖的故事。李俊峰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无偿献血、拯救生命”的大爱精神。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继续履行这份‘生命之约’。”(记者崔艳华、通讯员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