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16:09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近年来大家常有的一句调侃,也让量子这个深奥的物理学概念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2025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也被称为“量子技术元年”。我国“十五五”锚定的六大未来产业当中,量子科技被正式列入未来产业布局的首位。
11月24日和25日,武汉量子科技会议召开,湖北省量子信息科学学会揭牌成立、武汉设立量子概念验证基金、量子科技场景应用战略合作签约落地,武汉量子科技发展再进一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理事长张平文说:量子力学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宇宙,更催生出改变世界的技术革新。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通信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电力、金融、医疗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竞争与创新布局的焦点。
例如,在国家电网这一战略领域,作为电力系统电流测量的核心装备,量子电流互感器广泛分布于极寒极热、高盐雾等各类极限环境,覆盖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其测量准确度与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守护特高压等“电力大动脉”安全运行,另一方面直接关联普通百姓的电费计量精准性,保障电能贸易的公平公正。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其精度和稳定性关系导航系统的服务质量。曾经,由于进口原子钟无法按时供货,北斗二号建设工程受到影响。如今,星载铷原子钟稳定度居国际领先水平,已批量列装北斗卫星。
利用量子科技创造的心磁图仪,无辐射快速成像,能更早期筛查冠心病、评估心脏微血管疾病……
近年来,武汉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国内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已投入商业化应用,包括海外出口订单在内,已获超4000万元的订单;
武汉建成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全球首条发展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地铁线路;
国内首台原子重力仪、原子陀螺仪等装备填补国内空白,星载铷原子钟装备北斗系统,105亿年误差不到一秒。
……
长江量子、中科酷原等49家相关企业集聚,武汉正加速崛起成为中国量子科技产业高地。

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汉原”量子计算机调整板前进行研究探讨。记者高勇 摄
“武汉有机会成为量子产业的源头。”长江量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犇解释,这得益于武汉的上游光电子信息产业,可借“光”发“量”,量子技术与“光芯屏端网”产业基础深度融合,为量子技术转化提供了丰沃土壤。
同时,武汉家底雄厚,量子产业要素最为集中,集聚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的研究机构,拥有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等2个大科学装置,汇聚了10位院士和8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为给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添翼,武汉持续发力。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各成员单位横向协同、纵向联动。

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外延表征测试间工作。记者高勇 摄
武汉专门为量子产业设立科技投资基金,在光谷、车谷设立量子科技产业园。先后制定《武汉市加快发展量子科技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支持量子科技发展。
其中,东湖高新区出台的《关于支持量子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即“量子十二条”,从支持高水平创业,到吸引培育领军人才,再到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全方位推动产业加速前行。
在今天,量子科技产业还属于未来产业,但随着快速发展,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在量子科技量产化的前夜,武汉正加速迈向量子科技产业重镇。
(记者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