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06:4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11月13日,记者拍摄的枝江船舶工业园一角。(记者李博言 摄)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全面推进和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推进内河航运绿色转型成为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敏锐把握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风口,提出打造“电化长江先导区”的目标,并于2023年启动“电化长江”五年行动。
初冬的宜昌江岸,一幅绿色航运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在宜都,独创的“晟航”系统让千吨级船舶实现“翻堤越坝”;在枝江,新能源船舶订单已排至2027年。在这里,精心搭建的产业“舞台”、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与政企协同的创新生态正相互赋能,一场关于内河航运绿色智能发展的深度实践,正在这座长江畔的城市全速推进。
从“芯”出发 向“船”进军
清晨江面上,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正安静地驶过宜昌港。其搭载的宁德时代7500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组,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总量。
近三年来,全市引进5亿元以上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1个,总投资超3400亿元。宁德时代、广州天赐、欣旺达等龙头企业相继布局。
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宜昌形成70吉瓦时产能,构建完整产业链。2024年,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长70.6%。
这条产业链的下游,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国内首创的“晟航”系统解决了10米高长江大堤带来的船舶下水难题,让大型船舶下水效率提高了30%。
“在政府、宜昌产投集团的支持下选择扎根宜都。”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问吴银枝说,目前新厂生产效率提升至少1.5倍,20艘欧洲市场的订单正加紧建造。
在枝江船舶工业园,9家企业集聚成势。“LNG动力等高附加值船型成为重要增长引擎。”枝江市经济信息化和商务局科技与投资股负责人周华银说,今年1月至9月,该园区新接船舶订单149艘、金额达30亿元,生产任务已排至2027年。
在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长江行·揽月”省际游轮正在进行最后舾装。“预计明年4月投运宜渝航线。”据宜昌交运长江游轮有限公司游轮建造工程师张子晶介绍,公司自2020年以来新投建的游轮均为新能源船舶。
“在建10艘船中新能源船舶占比80%。”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质检部牵头负责人谢海的话印证了市场的火热。
目前,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四区联动”格局加速形成。宜都园区专注出口船舶特色;枝江园区聚焦全链条打造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核心区;秭归园区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长阳园区则加快布局清江船舶综合服务保障区。
2025年,全市共有船舶修造企业20家,船舶设计企业8家,拥有各类船台72个,年造船能力150余艘,产能130万载重吨,产值规模近50亿元。
多元场景激发新动能
清晨,长江流域首艘混动多功能环保船“亲水新能5”号环保船在库区秭归段开始了新一天的作业。凭借独创的“电池+发电+光伏”智能直流组网,它实现了纯电、纯油、混动三种模式无缝切换。
据宜昌菲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国亮介绍,“核心突破在于国内首创的重要航行设备和大功率设备全直流母线供电技术,每年可节省柴油25吨、减碳约80吨。”
在长阳白石雄关水域,江豚外形的新能源电动客渡船“清淼2号”即将迎客,该船快充2.5小时、续航超6小时,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每年可减碳约50吨。
在秭归华星船务有限公司专用码头,前不久下水的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葛洲坝号”正在进行紧张的舾装工作。按运营测算,该船每年耗电可替代约617.5吨燃油,减少约2052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观光游轮方面,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自2022年3月首航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50万人,创造旅游收入上亿元。“我们还陆续投运了西陵峡‘和谐’等新能源混合动力游轮,进一步丰富了‘两坝一峡’绿色旅游产品矩阵。”宜昌交运三峡游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笃求说。
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党委书记王海斌说,从旅游观光到民生渡运,从生产运输到公务执法,宜昌正在绿色航运的多个领域同步推进,每一个场景都是绿色智能船舶技术的试验场和展示窗。
在枝江江舶船业有限公司,16艘130米LNG新能源运输船加紧建造。公司总经理付天军表示,该船型采用LNG微引燃动力技术,燃料替代率达97%、减碳20%。
夷陵区下水的全国首艘磷矿绿色运输示范船,率先探索应用“甲醇发电+电力驱动”技术,全生命周期将减排4200吨二氧化碳。
截至目前,全市船舶修造企业新接订单量191艘、手持订单量135艘、完工量82艘,同比分别增长72%、61%、43%。其中,新能源船舶订单量占比达90%。
生态聚变构筑发展新高地
在达门船舶生产车间,焊接机器人集群发出蓝色弧光,平面分段流水线正有序作业。
“智能化改造后,中组板件流程从两天缩至7.5小时,生产效率翻番,产品质量、精度更高。”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船体车间主任郑平阳说。
这是宜昌船舶产业“智改数转”的缩影。近三年来,以达门、鑫汇为代表的宜昌船舶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近30亿元,推动产业整体迈向高端化。
人才支撑同步夯实。在枝江江舶船业,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定期前来实习。“我们通过产学研基地,每年输送近百名专业技能人才,满足智改数转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付天军表示。
今年9月,绿色智能船舶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介会在宜昌举行,多家单位现场签署合作协议,强化产业链协同与应用场景拓展。
“宜昌船舶工业园是船舶邮轮中心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基地之一,宜昌大力推动滨江电动游船绿色智能化,为实现纯电动力、直流组网电力推进、智能机舱等提供了应用示范。”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席教授吴卫国表示。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汉洪表示,目前,宜昌正加快船舶建造“智改数转”,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加快推动船舶产业从“制造一环”向“服务全链”延伸。在政策引导、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场景拓展、营商环境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推进船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将宜昌船舶产业做强做优,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构筑坚实产业支撑。(记者杨雪、李博言,通讯员易家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