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长阳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农带农促增收——让农户在产业链上致富

2025-11-25 06:4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日前,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记者范玉峰 摄)

11月23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堡镇村渔家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里,种植户送来的新鲜魔芋,一袋一袋码成了小山。

“加工厂建得正是时候。”合作社负责人黄学平高兴地说,这个赶在10月底前建成的加工厂,不仅成为芋农最便捷的“中转站”,也是周边脱贫群众的“增收港”。

“不止堡镇村,连巴东县野三关镇、秭归县的魔芋都往这儿送,凑够5万斤就开动机器,清洗、烘干、切片,打好包直接送到‘一致魔芋’。”黄学平说。

长阳作为全国首批命名的“中国魔芋之乡”,拥有适宜魔芋生长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海拔落差大,形成了“高山种植、低山加工”的产业布局。截至2024年,县内魔芋主产乡镇5个,魔芋专业村20个。魔芋产业链一产产值近5亿元,加工产值达1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30亿元。

以当地龙头企业“全国魔芋第一股”——一致魔芋为引擎,长阳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嵌”在产业链上。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模式,带动2万多农户参与魔芋种植,让“土疙瘩”变成了农户手中的“致富果”。

在堡镇村芋农邵金财看来,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种植方式的科学化——从过去的“掏个沟随便种”,到如今“起垄培、起深槽、施专用肥、用良种”。科技的注入不仅让产量翻了番,农户种植抗风险能力也得到提升。

“过去一斤魔芋种一般收三四斤,现在能长到十几斤,一亩地能收上万斤。加上价格更稳定了,收入有保障。”邵金财说。

除了魔芋初加工,黄学平自己还种有百余亩魔芋,土地由村集体流转,每亩400元租金,惠及脱贫户。同时,魔芋的栽种、管护与采收环节优先雇用当地脱贫劳动力,按每日150元结算。“一年仅劳务支出就达十几万元。”他坦言。

据长阳农业产业服务中心主任万松彤介绍,目前全县已发展近5万亩魔芋标准化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山区形成了10万亩种植带。2024年,全域魔芋收购价创下历史新高,每亩收入突破3万元,全年为全体芋农增收4亿元。

良种带来的稳产增收底气,同样深植于长阳玉米种植户心中。

从堡镇村向东南驱车一个半小时,记者来到贺家坪镇青岗坪村,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

村民郑国云刚刚售出今年晾晒的3000斤玉米,手捧金灿灿的玉米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收成真不错!每斤卖到一块三,这个价格很合适。”

5年来,郑国云一直选用康农种业的“康农玉8009”,对这个品种赞不绝口:“抗倒伏、不生虫,别看穗头不大,籽粒特别饱满,亩产稳稳超过一千斤。”今年他种植的四亩多地,除了留足一千斤家用,余粮全都卖出了好价钱。

郑国云信赖的“康农玉8009”,正是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潜心培育的优质品种。在刚刚结束的这个秋收季,这个杂交玉米新品种凭借亮眼的抗穗腐病表现,不仅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更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推介名单。为了攻克病虫害、极端天气等种植难题,康农种业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1000万元,持续用科技为种子“赋能”。

初冬时节,在康农种业的1号仓库里,一袋袋“康农玉9号”整装待发,即将运往贵州。

“每车能装800多袋,总重超过30吨。”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彭绪冰介绍,“我们致力于通过良种推广,帮助农民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抵御自然灾害,实现稳产高产。”

作为湖北省种业首家上市公司,康农种业实施“种子回归”工程,在全县20多个村建立制种基地,农民通过参与种子生产各环节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一亩制种田可为农民增收1000~2000元。”彭绪冰说。

目前,康农种业在全国建设8.4万亩制种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超3亿元,仅在长阳就通过提升种子稳定性为农户再增收益1500万元。(记者范玉峰、董志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