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1至10月,宜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2.2%——项目“加速度”夯实发展“硬支撑”

2025-11-25 06:4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进入第四季度,宜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冲刺、攻坚克难,以项目的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全力以赴稳增长。

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正转化为稳增长的“硬支撑”。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至10月,宜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2.2%,连续6个月居全省第2位。宁德时代邦普、万华化学等一批50亿、百亿级项目相继追投、开工、投产,发展动能澎湃。今年全年,全市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15个,总投资达6614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宜昌长江公铁大桥迎关键进展

8号主塔墩围堰取土进入“倒计时”

宜昌长江公铁大桥8号主塔墩围堰取土进入“倒计时”。(记者林潇 摄)

11月19日,在位于点军区艾家镇桥河村的宜昌长江公铁大桥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与建设者忙碌的身影交织成奋进画卷。眼下,这座承载着全市人民期盼的超级工程正全速冲刺,核心节点——8号主塔墩围堰取土作业已进入“倒计时”,为后续主塔施工筑牢根基。

作为246.5米高主塔的“承重基座”,8号墩所处胭脂坝的地质条件堪称施工“硬骨头”:表层是17米厚的松散+胶结卵石土,下层是坚硬致密的泥质砂岩基岩。深度每增加一寸,施工难度便陡增一分。

“初期我们采用上下双层取土平台,多台伸缩臂挖机与长臂挖机联合作业,但随着深度增加,胶结的土体让机械‘难以下嘴’,伸缩臂挖机使不上劲,长臂挖机也‘啃’不动。”现场技术负责人陈建丰手持土块样本介绍。

面对地质困境与紧张工期的双重考验,施工方中铁大桥局迅速调整取土方案、加码攻坚力量:在前期挖土作业的基础上,增调旋转钻机“硬核破局”,凭借高速旋转钻头与巨大下压力,将胶结卵石层整体取出;针对边角、横梁等大型机械触及不到的“死角”,则由30名潜水员组成的攻坚队伍实行24小时两班倒作业,每班3人潜入8至10米深的江底,背负高压水枪完成冲泥与切割任务。

“水下能见度极低、水压大,每作业两小时就需轮换休息,但安全与进度我们都要牢牢守住。”刚完成水下作业的潜水员王胜凯摘下装备说道。

优化施工方案与力量加码成效显著,8号主墩现场负责人李严明介绍:“8号墩预计本月底可全面完成围堰取土任务,转入承台封底施工。”

为奋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中铁大桥局开展了“大干四季度 决战决胜2025”专项劳动竞赛,全面掀起大干热潮,大桥建设多点开花、齐头并进。除了8号墩,7号主墩正开展承台封底施工,9至14号墩已全面进入承台与墩柱施工阶段,两岸引桥钻孔桩和承台作业同步推进,所有关键节点进度均符合预期,整体建设稳步迈向目标。

宜昌长江公铁大桥正线全长2782米,共设30个桥墩,采用主跨800米斜拉桥设计,上层布设4线高铁,下层为6车道城市主干道,两侧预留2线城市轨道交通,集高速铁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三大功能于一体。2029年建成后,该桥梁将创下“世界铁路和轨道交通线数最多的公铁合建桥梁”纪录,成为贯通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记者杨婧、陈祥瑞)

产能从20万吨迈向百万吨

枝江加速打造高端硝基水溶复合肥生产基地

迪斯科科技集团(宜昌)有限公司,工人们加紧生产硝基水溶复合肥。(记者吴延陵 摄)

11月19日,位于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的奥克拉(湖北)水溶肥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在施工现场,一号、二号、四号库房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室内装修。不远处的生产装置区,伴随着轰鸣声,推土机正在进行地基平整作业。

“我们两人一组,每天能拼接50多张这种瓦片。”正在六号库房作业的工人孙涛介绍,瓦片每块长17米、宽4.7米,重达百余斤,整个仓库需安装约1300张瓦片,“我们采取两班倒作业,预计10余天即可完成六号库房的屋顶铺设。”

“由于储存和生产的硝基水溶复合肥具有一定腐蚀性,对厂房材质要求极高。不仅板材需具备强耐腐蚀性,层高也需达到11米以上以保证良好通风。这些特殊标准使得建设成本较普通厂房高出约1倍。”奥克拉公司副总经理樊友军介绍。在项目部办公室,樊友军展开图纸,向记者介绍了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规划中的10栋化肥储备库房,目前已完成46%的建设进度。同时,3个化肥生产线厂房也已开始桩基施工。项目预计于2026年10月完工,随后将进入硝基水溶复合肥的试生产阶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不仅指明了全国农业发展方向,更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农业绿色转型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经济作物水溶肥应用占比高达75%。奥克拉新材料项目生产的硝基水溶复合肥,是迪斯科科技集团(宜昌)有限公司为扩大产能、升级传统生产线而实施的重大项目。通过应用精准施肥技术,能将氮利用率提升,特别适用于果蔬等经济作物的滴灌、喷灌系统,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的显著优势,并能有效提升农产品口感与甜度,有力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樊友军介绍,迪斯科科技集团(宜昌)有限公司的硝基水溶复合肥年产能为20万吨,产品不仅服务于本地秭归脐橙和枝江蔬菜种植,更远销海南、云南、甘肃等果蔬生产基地。预计奥克拉新基地项目全面投产后,公司年总产能将突破百万吨。

枝江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汪鹏表示,该基地通过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的化肥储备体系,有望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硝基水溶复合肥生产基地之一,将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化肥储备与物流的关键节点。这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化肥供应链稳定,有力支撑本地及周边经济作物种植产业的发展,更将对全国范围内的现代化绿色生态种植水平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记者崔艳华、王飞,通讯员杨文婷)

全部罐体焊接完成

湖北徽阳新材料冲刺年底联调联试

湖北徽阳新材料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半水过滤滤布滤饼洗水增稠器。 (记者吴延陵 摄)

11月18日,在当阳市坝陵化工园内的湖北徽阳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银灰色的湿法磷酸装置厂房中,一座座化学溶液储罐巍然矗立,工人们在罐体上有序开展焊接、喷砂、涂胶作业。焊接火花与机械轰鸣交织出一幅争分夺秒赶进度、产业攻坚的生动图景。

在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的作业区,焊接师傅孙双龙正站在直径8米、深3米的碳钢罐体内,手持焊枪,专注地对罐底进行焊接。焊花闪烁间,钢板缝隙被精准填合,辅助工人紧随其后打磨、清渣。由于这些储罐未来将承载强腐蚀性磷酸溶液,焊接密度远高于普通水罐。孙双龙与工友们实行两班倒,仍需一周才能完成一个罐体的焊接任务。

随着最后一处焊缝被完美填合,湿法磷酸反应槽非标设备的全部罐体焊接工作正式完成,现场响起一片欢呼。

“历时9个月,我们终于拿下了全部罐体焊接。”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非标现场制作负责人陈龙语气中难掩激动。他透露,受今年雨水偏多及高温等各种不可抗等因素影响,施工进度推进较慢。公司从省内外紧急抽调30余名工人师傅来此支援,高峰期现场组对焊接人员超过50人。经过20多天的奋战,最终保质保量完成焊接任务。接下来,将全面转入喷砂除锈、衬胶与砌砖的内防腐阶段,确保12月30日前实现主要装置联调联试。

湖北徽阳新材料项目由铜化集团与万华化学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105亿元,分三期推进。其中,一期投资40亿元,涵盖选矿、硫磺制酸及余热发电、半水-二水湿法磷酸、精制磷酸、磷石膏改性纯化及复合肥等装置。作为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和当阳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领先的半水-二水湿法磷酸企业及最大磷酸铁生产基地,有力助推当阳融入宜昌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赋能宜昌打造世界级磷化工循环产业体系。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化工新材料站上风口。在当阳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徽阳项目成功落地并引入万华化学战略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20亿元,并将带动一批下游企业集聚本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希望通过建设一座工厂,振兴一方热土,一座城市!”湖北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龙的话语中饱含期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湖北徽阳新材料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靳心泉表示,项目以高端化工新材料为核心,着力构建“磷矿—精制磷酸—新能源材料”一体化全产业链闭环体系,推动当阳化工产业向绿色化、安全化、高端化全面升级。(记者崔艳华、通讯员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