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这一束微光 可穿越河山

2025-11-20 20:14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凯

大山里的罗官章走了,定格在38.83元的银行卡余额,述说着他对这片土地的倾尽所有。(湖北日报11月3日全网首发《他在湖北去世,银行卡余额:38.83元》)

38.83元这个数字,立刻在互联网上激起浪花。网友纷纷跟帖留言,字里行间满是感动;并在全国形成网评热潮,仅在荆楚网东湖评论,相关文章已超过百篇。

在大家心中,罗老并没有走,像一束微光,穿越河山,迎来阵阵回响。

“具象了一位老党员干干净净的一生”这是一束清澈的光

罗官章。(湖北日报通讯员 严晓冬 摄)

两位数的遗产,是罗官章“心中有戒”的最好勋章。

“‘干干净净’的工资卡,具象了一位老党员干干净净的一生。”“这不是寒酸的注脚,而是一位老党员澄澈的初心。”重庆日报评论员、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获得者王瑞琳评论——对于罗官章而言,真正的富足不在银行卡的数字里,而在乡亲的笑脸上,在田间地头的丰收中。

物质清贫与精神富足的强烈反差,是罗老事迹最打动人的地方。广东网友小姚直接说:“看哭了!38.83元,这就是一顿外卖的钱。”

“‘心中有戒’在罗官章身上化为令人动容的清廉自律。工资卡上38.83元的余额,是他物质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精神富有的证明。”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编委、理论评论中心主任王小杨认为,罗老“苛己宽人”的品格,正是共产党人清廉本色最动人的诠释。

“罗官章不是没有钱,而是把工资都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本钱’。工资卡上的余额,是罗官章一生清廉的见证,更是他‘把群众放在心尖上’的最好证明。”江苏省昆山市委宣传部干部、“好评中国”获奖作者李群表示,罗官章用38.83元的“遗产”,交出了一份“焦裕禄”式的答卷。

罗官章把民生福祉看得比自己更重,所以将一己得失置之度外;因为深知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所以舍得千金散尽。

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评论员许雄琛写道:“他在个人物质上的‘清贫’,恰恰成就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对百姓贡献的‘丰厚’。”

“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的心灵是纯净的”——内蒙古网友“凡凡”在本报原创视频后的留言,引发大家共鸣。

回望大山,罗老在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人生的价值从不在于银行卡数字的累积,而在于为群众办了哪些实事,在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总有人在不停地努力,好让梦想展翅飞翔”这是一束炽热的光

罗官章在田间劳作。(湖北日报通讯员 严晓冬 摄)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鼓起来,我吃不好睡不香。”罗老这句朴素的承诺,被评论员反复引用,也触动了万千网友。

“燃烧自己,照亮群众。罗官章的‘贫’与‘富’,构成一个共产党员最动人的对比。”“罗官章用一生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五峰采花乡网评员赵春景在文章中勉励青年干部少计较个人得失,多关注民生福祉。

38.83元,是他的全部存款;49年,是他把大半生光阴镌刻在牛庄乡深山里的长度。数字无言,却如一把标尺,丈量出一名共产党员生命的厚度;更似一本厚重的“账目”,清晰记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坚守。

“罗官章的‘人生账’不在银行账户的余额里,而在于价值的抉择。让‘为人民服务’变得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贵州广播电视台评论员、贵州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获得者吴迪表示,不算自己“拥有什么”、只算奉献和奋斗能够“照亮多少人”,这样的“人生账”,才是最有分量、最有温度、最有境界的“大账”。

为了写好这本“人生账”,罗官章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央视新闻转载罗官章报道后,浙江网友“天行”感言:总有人在不停地努力,好让梦想展翅飞翔。

河北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获得者、媒体评论员梁路在评论中写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立足长远培育‘造血’能力,倾尽全力帮带传承,罗官章带了个好头。”并号召基层干部当以罗老为镜,以“钉钉子”般的坚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扛起一方发展重任。

“大山深处的脊梁,已然与青山融为一体”这是一束不灭的光

罗官章(右)生前在大棚内与种植户交流。(本报资料图)

罗官章走了,但“罗官章们”的故事远未结束。他亲手培育的致富能手,如同播撒在群山之间的新火种。今天的牛庄,烟叶漫山遍野,天麻、黄精静静生长,返乡青年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出路,在脚下走得扎扎实实。

放眼大山内外,罗老不仅播下了产业的种子,更播下了精神的种子。

“对全社会而言,罗官章的离去也是一次提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仍有无数‘牛庄乡’渴望更多‘罗官章’。”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湖南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获得者杨兴东写道:“他们或许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英雄,但需要更多把双脚插进泥土、把汗水洒在田间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或许不奢望一夜暴富,但需要更多‘干一件成一件’的实干家、‘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

文章结尾,杨兴东告慰罗老:“您用一生捍卫的信仰,将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心中有责”让罗官章将退休视为新的起点。正如广西网友“阿紫”在人民日报公众号的留言:一人一山一辈子。

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会有终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获得者臧博引用诗人臧克家的诗句缅怀罗老。

从“田里的地膜玉米”“缺了两根手指的手印”,到“木盒里的7枚奖章”“追悼会上的悼词”,臧博写道:“这四个片段串联起了罗官章奋斗的一生,将一个心系百姓、为人民谋幸福的人,铺陈得真实又直白。罗官章走了,留下了百姓的口碑与怀念,更为广大共产党员留下了一堂无声的教育课。”

同样身处土家山乡,长阳“清江剑”网评员向常荣在《大山深处有脊梁》中写下——这位大山深处的脊梁,已然与青山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