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25年深耕“一朵花”!九合垸链动全国大市场

2025-11-20 20:14 来源:仙桃日报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富硒土壤之上

西蓝花迎来丰收季

九合垸原种场深耕25年

全场种植面积达1.3万亩

带动周边10万亩种植区

形成集“种育苗栽收储销”一体

完整产业链

冷库错峰销售

“飞地种植”打破局限

自主育苗夯实基础

大户带头,村民跟着增收

一起来看这“一朵花”

如何“链接”全国市场

👇👇👇

每亩可产4000多斤、可卖8000多元。这是村民彭辉种植西蓝花算出的“幸福账”,今年的收入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11月18日一早,九合垸原种场二分场,彭辉的西蓝花地里热火朝天。6名工人娴熟地切割、装篓、转运。“到处都要工人采收,每天每组都要10多人下田。”村民姚保枝一边弯腰采摘,一边腾出空来接电话、联系附近村民务工,“眼下缺人采收成了烦恼。”

这批西蓝花于9月移栽,历经百余天生长,迎来集中上市。种植的60多亩地中,有40亩是彭辉与农户签订半年承包合同流转而来。他专门新购置一台三轮农用车,两辆车接替奔跑,将西蓝花运往产业链公司的收储车间。

九合垸原种场为何能成为“西蓝花之乡”?答案写在土地里。

九合垸原种场紧挨潜江、监利,厚土层、天然富硒土壤,让这里成了西蓝花的理想生长区。25年深耕,全场种植面积达1.3万亩,带动周边10万亩种植区,形成集“种育苗栽收储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11月初收购价为每斤3.5元,今天是每斤2元,比去年平均价格还高。得抓紧收,不能误了行情。”彭辉望着田垄说。眼下,为应对收获高峰,九合垸原种场冷库已增至23座,帮助农户错峰销售,卖上好价钱。

“二分场7000多亩西蓝花陆续上市,客户电话都接不过来。”装运现场,二分场党支部书记余启华接到来自广州市场的电话,对方询问长势和收购价后,当即预订了一车,“一部分西蓝花直接装车南下,一部分则运往产业链公司维塔根的收储车间”。

10天前,维塔根启动西蓝花收储和销售。当日中午,公司累计收购已超8万斤。企业负责人刘卫华介绍,目前尚未到本地采收旺季,但每天可收购10万多斤,“广东、甘肃、湖南等地的客户都在等货”。

维塔根为何落地九合垸原种场?此前,在“四下基层、户户走到”工作中,不少村民反映:“场里缺一家懂种植、懂收购、懂销售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企业”。随后,在九合垸原种场党委的招商引资和牵线搭桥下,维塔根被成功引进,补齐了产业链关键一环。

刘卫华与西蓝花打交道已有13年,是西蓝花产业链的“操盘手”。他和合伙人创办了维塔根农业科技公司,今年6月,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00亩的育苗工厂一期投用。20个智能温控大棚、露天育苗区,年育苗能力达1.67亿株。从播种到苗成仅需30天,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

他不仅卖苗,更给农户吃下“定心丸”,与承包大户签订保底收购订单。“农户只管种,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是刘卫华对承包大户邓玉的承诺。去年邓玉种植200亩,净赚30多万元。今年,他扩大到300亩:“有了工厂保障,心里更踏实。”

“赵西垸林场孙代美800斤、陈场沟口村何吉云800斤、何国友1200斤……”收储现场,工作人员熟练登记。卸货区旁,“一车3人”迅速开工:修剪、挑选、装框,节奏紧凑。新鲜的西蓝花在“传送链”上向着全国市场奔去。

“目前收储的多是本地农户和小规模种植户,再有10天生长期,300亩左右的承包大户们将集中上市。”刘卫华介绍,在监利“飞地”种植了100多亩的黄文超,当日将8000多斤西蓝花运到收储车间。此前赶上高价,已卖了3000多斤。根据西蓝花不同品种上市期,收储和销售将持续至明年3月。

“飞地”种植模式源于轮茬种植矛盾逐渐显现。今年7月,九合垸原种场党委联合市邮储银行,为种植大户批复200余万元贷款,组织农户赴周边县市考察土地流转路径,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依托维塔根组建供应链公司,61户种植大户在河北张家口、潜江、监利及周边乡镇流转土地1.8万亩,形成“统一育苗、本地供应、外地种植、本地收购、统一销售”的“飞地农业”模式,致力打造“仙桃西蓝花”区域公共品牌。

为让西蓝花从“种得好”迈向“育得好”、实现“四季育苗”的全链突破。眼下,九合垸原种场正培育“仙九一号”“九垸一号”自主品种,与楚仙四合食品公司合作,把西蓝花梗变成餐桌上的风味酱菜,让“一朵花”真正做到“吃干榨净”。

记者手记

灿烂笑容里的“幸福账”

种“一朵花”,笑得像花一样灿烂。从农户算出的“幸福账”,看到的是产业带来的踏实回报;从田间热火朝天的场景,看到的是不断升温的市场需求;从收储车间一车接一车的卸货队伍,看到的是高效运转的流通体系。这种热度,不是某一个环节的偶然火爆,而是种植端、流通端、加工端共同发力的系统性升温。

“一朵花”做强,关键在于延链补链强链。过去,农户“种得多、卖得难”,育苗不专业、收购缺保障,始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今,从智能育苗工厂到冷链仓储体系,从保底订单到专业化企业入驻,“种育苗栽收储销”被串成一条完整的链。产业链建起来了,农户的信心稳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也更可控了。

“一朵花”卖得远,靠的是市场思维的革新。“飞地农业”模式,正是在土地紧张、轮茬受限背景下的主动突围。种植大户把生产布局到周边甚至外省,再由本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是顺应市场逻辑的结构性调整,也是产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产业走出去、品牌引回来,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正在同步放大。

“一朵花”“吃干榨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叶做肥、梗做酱、花卖鲜,全身是宝;自主品种正在育成,深加工产品正在上架。从冷链物流到育苗科技,从品种研发到加工延伸,每一个细微环节往前走一步,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就能往上提一层。做强的不仅是“一朵花”,更是仙桃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又一个现代农业产业“样板”。

实践告诉我们,产业做成了链条,链条做成了体系,农户的收入自然就有了保障,乡村的发展也就有了后劲。从“地里长出来”到“链上跑起来”,从“一季作物”到“全年增值”,让“一朵花”“吃干榨净”、卖上好价钱,正是乡村振兴最踏实的路径,也是农业产业突围最鲜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