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全市各类教联体实现全覆盖 更多孩子圆梦“在家门口上好学”

2025-11-20 06:3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近年来,“择校热”“乡村弱”等教育不均衡现象困扰着多地发展。“十四五”期间,宜昌市坚守教育公平底线,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城乡校际深度融合,着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目前,全市各类教联体已实现全覆盖,跨校执教、课程共享、师资共育已成为常态。

“开学至今,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变了。”11月中旬,作为宜都市外国语学校教联体交流至红花套镇初级中学的教师,雷勤丽欣喜地发现,来这里任教两个多月后,孩子们学习更积极主动,课后向她请教的学生也明显增多。

宜都外校教联体包含宜都外校校区、陆城一中校区、王家畈镇初级中学和红花套镇初级中学。今年秋季学期,红花套镇初级中学迎来了8位来自教联体内的交流教师,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为这所乡镇中学注入“硬核”师资力量。

“大家注意观察蒸馏烧瓶内的变化,蒸汽一碰到试管壁就凝成纯净水滴!”11月17日上午,红花套镇初级中学老师邓双庆正在化学实验室里上“水的净化与蒸馏”这堂实验课。学生们分组协作,邓双庆则穿梭在各组间指导。

“我最喜欢上化学课了!邓老师幽默风趣,他的课很有意思!”901班学生曹思雨说,邓老师喜欢带着他们做实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化学的魅力。

邓双庆也是这学期来到红花套镇初级中学交流的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他备受学生们的喜爱。“8名交流教师都在九年级,他们上课生动有趣,孩子们上课很认真,成绩也噌噌往上涨。”红花套镇初级中学校长黄小波表示,城里的老师带来了生动鲜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乡镇老师也能通过教联体的交流,得到很大的提升。

“过来一年多,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王家畈镇初级中学交流到宜都外校校区的数学老师邓圆娇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压力很大,学生数量多,家长期待高,但也促进了自己的迅速成长。“教研组的探讨、磨课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现在上课的节奏更好了,也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据了解,成立教联体以来,宜都外校校区累计派出30人次,以“支教”“走教”形式深入成员校课堂,承担关键教学任务;每年接受成员校青年教师来校交流学习,并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

教联体建设带来的红利,正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双向赋能——它既将优质教育的甘霖洒向乡村,也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优质教育。

“学校合并后,孩子们都特别欣喜。”宜昌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学院街校区班主任李晶老师感触颇深,“新校园新增了教学楼,校园环境焕然一新,课程‘花样’多了,社团活动也更丰富了。这些变化,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宜昌市实验小学教联体由原来的宜昌市实验小学和西陵区学院街小学合并而成,目前有62个教学班,共2705名学生。跟很多教联体不同,他们采取的是分段式融合——一至三年级在学院街校区,四至六年级在中山路校区,两校区实行管理互通、师资共享、教研一体,实现教师、资源的完全融合。

“学院街校区从原来招不满,到现在成为区域内的热门学校,原有招生片区的适龄儿童全部实现了回流。”宜昌市实验小学教联体校长郑东华表示,教联体的建设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

在宜昌,教联体建设已成为将优质教育引向“家门口”的广泛实践。近年来,宜昌先后实施了城乡教师结对交流、集团化办学、教联体建设等一系列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不断把优质教育资源推向偏远农村校和薄弱校,逐渐形成了当阳和夷陵“一校制”融合、枝江“1+1+1”梯队递进、宜都“5441”城乡共同体、西陵片区共建、长阳“普职特”融合、五峰校地共建共联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昌经验”。(记者郑延、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