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国内> 正文
近3亿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推动恩施市茶产业链提档升级——硒都茶产业振兴的“四维”布局

2025-11-19 14:28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恩施日报》2025年11月19日第六版。

立冬时节,恩施市38.7万元亩茶山中,齐腰的茶树舒展苍劲,透着蓬勃生机。漫山绿叶的背后关乎着30万茶农的生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十四五”期间,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通过“茶园提质、厂房升级、设备迭代、品牌焕新”四维布局持续发力,成功完成2万亩低质低效茶园焕新升级,建成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更新100余条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将“恩施玉露”品牌价值推升至42.72亿元。

山间茶香氤氲、茶农笑意盈盈,一幅幅由“资金活水”浇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恩施玉露”核心产区之一——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圆梦隧道茶园。(资料图)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恩施玉露产业园”。(资料图)

2万亩老茶园的“重生”之路

11月7日清晨,海拔900多米的恩施市盛家坝镇安乐屯村大枞树组薄雾萦绕,透着微凉。

“这600多亩茶园都是前年冬季栽培的新品种——中茶108,今年就开始采摘了,鲜叶非常适合制作‘恩施玉露’。”山上的茶园里,当地茶农吴光学指尖拂过齐腰茶树,言语中满是欢喜。

时间倒回2022年夏天。太阳炙烤着恩施大地,大枞树组的老茶树叶片卷曲发黄,一碰就碎。回忆起往事,吴光学声音发颤:“组里的茶树都是种了一二十年的老品种,抗旱性差,旱灾一来根本扛不住。”

那场旱灾,导致全市5.6万亩茶园受灾。彼时,恩施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种植品种、环境、模式不统一困境,低质低效茶园占比较高。

危急时刻,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对受灾茶园进行补植补造。“资金要花在刀刃上,既要救急,更要谋远。”该局特产中心主任何远军建议借机为产业转型定方向。

随后,恩施市迅速出台茶叶基地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在芭蕉侗族乡、白果乡、龙凤镇、屯堡乡、白杨坪镇5个乡镇分别打造100亩高标准茶叶基地作为示范基地。同时,鼓励各村(社区)在完成受旱灾茶园补植补造的同时,将受旱程度较重的茶园改造成高质高效茶园2万亩。

创新,成为这次实施方案的主基调——

本地培育的“玉露1号”、外地引进的“龙井43”“中茶108”这3个品质好、抗病性强、产量稳定的品种脱颖而出;以村(社区)为单位,将茶农的零散茶园改造成连块成片示范茶园;按照“一年交园子”模式,统一采用深耕、起垄、覆膜、单行单株等规范化种植模式建园,为今后机械化作业和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

新政策一出,茶农疑虑不少:“新茶园3年才投产,这期间收入哪里来?”“家里都是老人,劳动力不够。”

恩施市迅速调整策略:免费为意向改造茶园、补植补造茶园修建基础设施,由市场主体、村集体牵头,每亩补贴1350元至2000元不等;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力争实现“一年半载投产,三年正式投产”的建园目标。

消息传开,大枞树组热闹起来。2023年,吴光学牵头组织、挨户动员。“大家有设备出设备,有力气出力气,一分钱不花,等新茶园投产,这些付出都值得。”在吴光学的动员下,村民吴波带挖机进场平地,村民吴光书带头投工投劳,全组茶园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改造。

今春,大枞树组的高标准茶园迎来小投产,茶农纷纷背着竹篓上山采摘。“大家试着摘了一批春茶,每公斤能卖160元!”吴光书感慨,这些日子没白等。

“十四五”期间,恩施市利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完成超2万亩低质低效茶园改造,不仅抚平了旱灾创伤,更筑牢茶产业发展根基。

2023年,恩施市盛家坝镇安乐屯村大枞树组村民积极投身茶园改造。(资料图)

6万平方米产业园里的破局探索

11月初,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恩施玉露产业园”,机器轰鸣,茶香阵阵。

恩施御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潘斯军站在厂房的智能加工线旁,看着鲜叶变成干茶,语气里满是自豪:“高峰期我们每天的干茶吞吐量达8000万至1万公斤。”

这位从武汉招商引资来的创业者的底气,来自园区里上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支撑。

东湖茶叙让“恩施玉露”品牌声名鹊起。此后,全市部分茶叶市场主体因扩大生产规模造成重资产负债,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茶叶基地分散在成千上万的茶农手中,缺乏统一规范化管理。

据恩施市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505家茶叶加工厂,仅17家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

“大企业扩产难,自建厂房成本高;小作坊想升级,缺乏资金和技术,他们都受困于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何远军点出发展症结。

全市茶叶生产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势在必行。

2022年,恩施市聚焦茶企融资难、鲜叶生产基地分散等发展短板,出台《恩施玉露产业示范带建设工作方案》,推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精准发力——

先后在芭蕉侗族乡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恩施玉露产业园”,在盛家坝镇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恩施硒茶产业园”,在白果乡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三茶融合产业园”。

在屯堡乡马者村、白杨坪镇等地布局面积超2万平方米茶叶加工产业园;实现全市重点产茶乡镇园区全覆盖。

创新推出“村建企用”模式,企业按厂房投资额3%缴纳年租金,既用于招商引资,又吸纳小作坊入驻,租金由厂房所在村集体经营公司收取。

“厂房均选址在鲜叶较为集中的村(社区),有利于优化全市鲜叶消化布局,整合干茶生产规模。”何远军说。

这一模式既解企业急难,又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茶产业的发展蓝图更广阔。

“岳父、岳母做茶一辈子,早就想跟他们回乡建茶厂,但这需要投入一大笔启动资金,令我犹豫不决。”潘斯军作为“村建企用”模式的首批受益者,感触颇多。在政策红利激励下,他自筹2000多万元建加工、科研、销售一体厂房,还租下一栋厂房做茶旅研学基地。“自建厂房虽有20%左右的补贴,但还是租厂房划算,资金压力小多了。”他说。

“十四五”期间,恩施市建成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吸引像潘斯军这样的创业者和周边小作坊抱团入驻。集聚效应正成为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恩施玉露产业园”里的标准化厂房。(资料图)

100余条生产线里的提质密码

芭蕉侗族乡天桥村村委会旁的一栋厂房里,一条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鲜叶从一端进入,经杀青、回潮、揉捻、烘干工序,从另一端产出干茶。

“生产线产出的干茶品质稳定,销往海外,让我们年销售额翻了一倍。”恩施州金印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廖伟拿着刚封装好的干茶介绍道。

这条“鲜叶不落地”的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是“十四五”期间恩施市茶产业全面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

过去11年,廖伟在芭蕉侗族乡米田村经营着一个面积仅1200平方米的小企业,主攻名优茶市场。“培养一个好师傅要5至10年,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手艺难以为继。”他说。

靠人工看火候,凭经验控力度,效率低、品质不稳定……2021年,恩施市干茶产量仅2万吨。

与此同时,恩施市农业农村局启动鄂西南茶产业集群项目,将一部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设备更新,为茶产业“智能化”目标铺路。

起初,各乡镇尝试“村购企用”,由村集体统一购买设备租给企业,可很快暴露问题——企业需求不同,设备不适用;设备坏了难处置……

问题一经反馈,政策迅速调整:采用奖补模式,由企业自购、改扩建生产线,给予30%资金补贴。

去年,廖伟终于圆了转型梦。在乡政府积极对接下,他把厂房从米田村迁到天桥村,不仅将面积扩至2700平方米,还定制了新的生产线,拿到了200万元补贴:“这笔钱缓解了资金压力,让我能专心搞生产。”

今年,全新升级的生产线帮助廖伟进一步巩固名优茶市场,拿到第一笔外贸订单,大宗茶出口额超120万美元。

“我们踏踏实实搞好服务,解决企业的难点、痛点,让企业安安心心做好生产和销售。”恩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潘贤勇表示。

如今,全市已建成100余条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制茶工艺从“经验型”向“智能型”迈进。

42亿元品牌价值背后的突围之法

“‘恩施玉露’坚持蒸青血脉,延续《茶经》唐代工艺……”今年,在央视多频道相继推出的《沿着纬度听中国》《人在草木间》《一杯好茶里的乡村振兴》《农耕探文明》等系列宣传片中,“恩施玉露”惊艳亮相。一个个跳动的分镜头,真实展示“恩施玉露”的生长环境、制作技艺和文化传承。

这是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精准布局的品牌推广策略,更是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的持续赋能。潘贤勇说:“好茶要走出武陵山,必须打响品牌。”

2021年,恩施市首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恩施玉露”广告,让这延续古老制作技艺的茶叶走进全国观众视野。

同年,该局组织茶企组团参加武汉茶博会、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北京茶博会等高端展会,设专馆推介“恩施玉露”品牌。“以前单打独斗,参展成本高、效果差;现在主管部门牵头,省钱还能增加品牌公信力。”恩施市金苔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金岁英说,参展当天,几款茶就售罄,展会后订单量大涨。

2022年,政策再添助力:恩施市拿出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在省会城市建线下旗舰店、专卖店,对创建成功的店给予5万至10万元奖补。

“线下门店是‘恩施玉露’的品牌窗口,能让消费者直观感受我们茶叶的品质与文化。”政策一出,恩施市一众茶企积极性高涨。截至目前,全市茶企在外建店及发展经销商1200余家,实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全覆盖。

今年,恩施市明确品牌建设新目标——打造“中国蒸青茶之都”,通过拍摄“恩施玉露”系列专题片,深挖其历史文化、农业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武陵山茶文化魅力。

从线下门店体验展品质,到茶企展会亮相拓视野,再到专题影片凸显底蕴,恩施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擦亮“恩施玉露”金字招牌。今年,“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跃至42.72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列。

5年来,近3亿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推动恩施市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撬动茶企及社会投资超过10亿元。这份“资金活水”浇灌的茶产业蓝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为恩施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茶香里的振兴答卷

立冬后的恩施市,38.7万亩茶园仍透着苍劲绿意。当地茶农吴光学指尖拂过新茶枝的笑意,与他谈及旱灾时的感慨,在我心中交织成硒都茶产业的振兴脉络——这背后,是近3亿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浇灌出的希望。

2022年,一场旱灾让全市5.6万亩茶园受灾,老品种茶树不堪一击,低质低效茶园成了茶农的心病。危急时刻,资金活水精准注入:2万亩茶园换上“玉露1号”等优良品种,深耕起垄的规范化种植为机械化铺路;政府的补贴与技术指导,让茶农们打消“三年无收”的顾虑。

产业升级不止于茶园。芭蕉侗族乡的产业园里,潘斯军靠着“村建企用”的标准化厂房轻装上阵;天桥村的车间内,廖伟的智能化生产线让干茶品质稳定,年销售额翻番还拿下外贸订单。100余条生产线的迭代,6万平方米厂房的崛起,让“经验制茶”变身“智能制茶”。

好茶更要走出大山。央视宣传片里,恩施玉露的唐代蒸青工艺惊艳亮相;茶博会上,统一参展的茶企斩获订单;北上广深的旗舰店里,茶香飘进都市。如今,“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跃升至42.72亿元,成为武陵山区的金字招牌。

从茶园到车间,从品牌到市场,资金撬动的不仅是10亿元社会投资,更是30万茶农的生计与希望。当暮色降临,山间茶香与村集体账本上的数字交相辉映,我愈发清晰:这份茶香四溢的答卷,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曾月 通讯员: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