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15:01 来源:云上黄冈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大思政课的‘大’,不在场面大,而在能走进‘大’多数人的心里。我们宣讲团队以理论+文艺的形式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在百姓大舞台巡回宣讲6场,覆盖各年龄群体超5000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农业来说,高质量就是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从卖原料向创品牌升级。”
11月13日,在黄冈市“亲·听”青年理论宣讲比赛现场,来自各县(市、区)及在黄高校的26名青年选手,以“牢记殷殷嘱托 聚力建成支点”为主题,用身边的小故事阐释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用“青言青语”宣讲“党言党语”,不仅给网上网下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理论盛宴,更是将黄冈“亲·听”青年宣讲活动推向高潮。
从大别山深处的田埂地头到城市的机关校园,从“云端课堂”的线上互动到实景宣讲的沉浸式体验……一场场有温度、有力量、有新意的青年理论宣讲,正以拔节生长之势“声”动大别山。
青春筑梦,理论铸魂。2024年,黄冈市“亲·听”青年宣讲团成立,吸引了全市各领域的优秀90后、00后青年参与,他们聚焦“为谁讲”“讲什么”“怎样讲”,广泛开展分众化、菜单式理论宣讲,让理论强音与青春潮音在大别山同频共振。

从“有人讲”向“讲得好”跨越——
多维组队,锻造青年宣讲“生力军”
“作为宣讲团一员,用乡亲们听得懂的乡音,把‘铜锣一响’的担当讲到大家心坎里,非常值得。”红安县青年宣讲员吴梦瑶感悟道。
在红安,广纳“90后”“00后”青年力量,组建起涵盖多领域的规模化宣讲队伍,其中既有全国人大代表等先进典型,也有从“小小红色讲解员”成长起来的红色基因传承者。
理论之音传得远、入得深,核心在队伍、关键靠骨干。全市宣传系统市县一体,搭建青年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的优质平台,多维建队,汇聚青春“代言人”,深化“亲·听”青年理论宣讲品牌创建。
黄州区举办“理响黄州——青年理论宣讲大赛”,通过以赛促宣、以赛促讲的方式,为青年干部提供“讲”的擂台、“学”的平台、“展”的舞台,让青年成为宣讲的主力军。从2次的参赛选手中遴选15人作为骨干宣讲员,定期策划主题,让宣讲队伍壮起来,进一步提升宣讲质效。
罗田县遴选62名宣讲团成员,组建3个宣讲分队,实行动态管理机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整合青年教师与优秀学生力量,设立5个宣讲小分队,让师生成为理论传播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组建20余支青年宣讲队伍,培育骨干宣讲员500余名,打造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宣讲人才矩阵。
为推动从“有人讲”向“讲得好”跨越,各地创新培育模式,构建起导师帮带+专题培训+竞技打磨的成长体系。
英山县邀请省委讲师团专家开展专题辅导,举办青年宣讲员大赛,以赛代训,形成培训+竞赛+实践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武穴市组织宣讲员开展模拟试讲、复赛复盘会,邀请资深评委从政治性、思想性、感染力等多维度精准点评,实现从赛完即过到赛后提升的转变。
红安县邀请县内外优秀讲解员、文史专家、模范老兵担任导师,对宣讲员进行面对面传帮带、手把手教方法,让宣讲技巧在传帮带中代代传承……
如今,这支队伍中既有深耕基层、懂农情的土专家,也有通晓理论、善阐释的笔杆子,更有玩转新媒体、会传播的弄潮儿。他们用青春视角解读政策内涵,用鲜活话语诠释理论要义,让理论宣讲既有思想高度,又富民生温度。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共鸣”破圈——
创新表达,让理论有“烟火气”
“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需反复打磨,是那份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信念,支撑着我克服极限、坚持到底。当我和战友们迈着铿锵的步伐,整齐划一地通过天安门前,长安街青石砖上步履铿锵的96米128步,见证了我儿时梦想的璀璨绽放。”10月16日晚,在浠水县大思政课进机关活动现场,浠水县“亲·听”青年理论宣讲员、曾参加“九三”阅兵女民兵方队的“95后”浠水姑娘谈颖,将个人成长与大别山精神传承紧密结合,分享了自己由信念支撑的淬炼之路。
为让有意义的宣讲变得有意思,“声声”不息,入耳入心,我市始终秉持内容为王理念,引导宣讲员从身边暖事、家乡新变化中挖掘素材,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大伙儿的心坎里。
以真实故事为载体,理论传播更具温度与厚度——
罗田县宣讲员晏扬帆以“我和罗田红叶的故事”为题,讲述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木子树变成“金叶子”的生动实践;
黄冈师范学院的罗雅雯,讲述她站上新加坡营销大赛的舞台,通过一件旗袍、一对耳钉吸引外国选手的故事,印证“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中蕴含的文化自信。
王颖慧在讲述孙双双的创业故事时,不仅描绘创业者的艰辛与坚守,更突出县乡村三级的暖心支持:县科技经信局拨付补助款、电商协会对接资源、村委会协调场地。这些具体政策与真实场景,让理论宣讲满是“烟火气”。
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让理论“飞”进万家——
黄梅县将宣讲与黄梅戏融合,创排《绿水青山带笑颜》等文艺作品送戏下乡,让理论随戏韵传万家;
黄州区创新宣讲+点单模式,将60个反映发展成就的故事纳入资源库,开展巡回点单宣讲,让宣讲精准对接需求。
实景体验式宣讲更成新风尚,多元传播,精准触达末梢——
红安县创排《我和我的红安》等大型实景剧,以沉浸式演出唤醒历史记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宣讲员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田间地头的宣讲……
浠水县推送“大音‘浠’声”理论宣讲短视频16期,线上点击量超33万人次;黄州区在区级新媒体矩阵开设“理响黄州”专栏,推出微视频30余期;罗田县宣讲员瞿志威拍摄“‘苕大姐’的红苕梦”短视频,记录党的政策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的全过程。
在内容上,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本地发展实践深度融合,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精心设置宣讲专题,让理论宣讲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在形式上,创新宣讲+文艺、宣讲+直播、宣讲+视频等“宣讲+”模式,既宣讲了政策,又回应了群众诉求,还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深受群众喜爱,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共鸣”的深度破圈。

从“理论认同”向“行动自觉”跃升——
追光而行,以青春担当赋能支点建设
“徐天治的实践启示我们:每个地区都能立足自身生态禀赋,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让我们以徐天治为榜样,做‘两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用双手守护绿水青山,用智慧激活生态价值,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黄梅县青年宣讲员石勋以《一支“绿笔”绘出“金山”》为主题,讲述五祖寺风景旅游林场场长徐天治的忠诚担当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青春筑梦,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理论铸魂,则是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与要求。我市“亲·听”青年理论宣讲员既是理论的传播者,更是理论的践行者,在讲述奋斗故事的同时,也在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在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宣讲员是带动群众增收的“领头雁”。孙双双的“黑猪跑跑”年营收突破55万元,带动周边20多家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红安县马岁月夫妇返乡创业,将荒芜的围斗山打造成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的云海庄园,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他们用实干践行理论,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间地头变为现实。
在基层治理前沿,青年宣讲员是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浠水县“金箔调解工作室”的巾帼调解队,四年间调解各类纠纷120余起,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黄梅县593支志愿团队、10.69万名注册志愿者,像毛细血管一样将善意输送到每个角落,让慈善成为社会风尚。
在文化传承现场,青年宣讲员是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黄州文旅青年打造东坡文化沉浸式夜游“从此东坡”,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曹松,用京剧讲思政课,让国粹光芒照亮职校学子成长路;黄冈科技职院学生于智源,在东坡文旅志愿服务中,向游客讲解东坡文化,传递文化自信。他们以青春之力,让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在项目建设一线,青年宣讲员用故事凝聚合力,为项目攻坚克难、顺利推进注入力量。武穴交通系统青年干部程翔,在项目拆迁一线讲述田家镇“红色渡口”的故事,引起百姓共鸣,促进武穴港多式联运工程征地拆迁实现零上访。该项目正在把“黄金水道”转化为“黄金效益”。
浠水县宣讲员万成分享自己放弃城市生意、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修路建厂、发展产业的奋斗历程;蕲春县宣讲员席炎佳聚焦金融赋能,讲述农商行助力蕲艾产业、粮油生产的故事,展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亲·听”青年宣讲已开展线下宣讲1200余场次,推出网络宣讲微视频200余期,累计覆盖受众超50万人次,线上线下青年观众占比超90%。
潮涌大别山,青春正当时。黄冈“亲·听”青年宣讲以青春之名传理论之声,以奋斗之力筑发展之基,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凝聚起全市青年投身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磅礴力量,让红土之上的“理”花愈发芬芳。
记者 沈红星 胡雪莹 通讯员 郭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