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20:49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近日,武汉发布2025年武汉市103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项目,其中示范应用场景23个、优秀应用场景80个,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八大领域。
从场景布局看,智能制造类场景占比超三成,聚焦工业质检、工艺优化等核心需求,呼应东风汽车、宝武钢铁等龙头企业“智改”需求;智慧医疗与民生服务类场景覆盖28项,整合同济医院、省人民医院多模态数据集,AI辅助诊断、慢病管理等应用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从牵头申报单位来看,企业是场景建设的绝对主体,占比超八成,其中,央企多聚焦AI+工业制造、交通、建造等重资产、高协同领域,如东风汽车的“汽车车身焊接智能生产大模型应用”、中铁大桥局的“桥梁道路AI巡检”,而民营企业深耕AI+医疗、低空经济等细分赛道,例如马应龙的“AI+中药智能制造”、普宙科技的“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与此同时,高校院所凭借科教优势赋能AI+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场景,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聚焦治理痛点布局AI+城市管理等民生项目,形成“企业主导、院校赋能、政企协同”的全域参与格局。
其中,15个示范应用场景各获100万元资金支持。这些项目能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具备快速复制推广价值。
据悉,从“小巨人”企业的机器人穿梭城市地下脉络排查管网暗疾,到高校用AI织就无界教育平台,从三甲医院用智能算法赋能医疗前沿,到新型研发机构参与智能交通试点项目,AI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没有“局外人”。AI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渗透到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成为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变量,全城上下升腾起“用AI、创AI、享AI”的浓厚创新氛围。
链接1:
长江计算AI优化生产工艺 助力生产效率跃升20%以上
在武汉光谷的智能工厂里,光纤预制棒生产线高效运转,AI算法实时监控火焰状态实现精准质量判定;服务器装配车间内,机器视觉精准识别人工装配错漏瑕疵,不良流出率降至0.05%——这是长江计算国产化AI算力底座赋能工业制造的生动图景。
作为中国信科旗下算力国家队,长江计算以“自主可控+全场景覆盖”的创新实践,破解工业领域AI应用难题,更为全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国产算力+AI”范本。
面对工业制造“AI想用不会用、能用用不好”的行业困局,长江计算率先构建“1+1+X+N”人工智能应用体系,以98%以上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的AI服务器为算力底座。
据介绍,研发端,AI辅助编码系统让效率提升25%;生产端,基于大数据的AI生产工艺优化助力光棒生产效率跃升20%以上;质检端,AI质检使整机产品直通率突破9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售后端,智能运维助力售后效率提高10%以上,提升客户满意度;运营端,智能知识库解决企业办公知识检索效率低,跨部门协同难问题。
凭借“底座-平台-模型-应用”的全链条布局,长江计算以年均超100%的复合增长率,服务三大运营商、国有大行等国计民生核心客户,成为行业主流供应商。
链接2:
“天问”“天璇”“天枢” AI“规划师”天团来了
本月初,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发布《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5:人工智能和城市》报告,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作为武汉唯一参与单位,深度参与报告编写。同时,武汉以“AI+城市规划”为核心的治理方案被重点推介,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一套名为“面向自然资源‘规建管’一体化应用场景的专属大模型”的城市规划大模型矩阵,正让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见”。
大模型项目主创、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耿云明介绍,作为武汉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这个“智能助手”矩阵能精准识别城市设施缺口、人口密集区配套不足等问题。
耿云明介绍,团队将这套大模型亲切命名为“大普”,还衍生出“天问”“天璇”“天枢”等多个功能各异的智能体。未来,“天问”可能走进社区,成为市民身边的城市建设顾问,不管是拆迁安置政策、绿地保护规定,还是商业设施规划,语音提问就能得到通俗解答;“天璇”取名源自北斗七星第二颗星,聚焦城市地理空间的深度观察与精准认知,市民担心楼下新建商场影响交通,“天璇”可通过AI+GIS技术模拟人流车流,优化出入口设计,避免拥堵扰民;“天枢”则能精准捕捉民生需求,一旦有市民反映社区养老设施不足并在相关平台留言后,智能体能立刻结合区域人口结构、土地资源数据,快速生成养老设施补建建议,推动规划落地。
链接3:
AI“大师傅”教你做食神
“周星驰《食神》里多次讲到‘用心’,感觉有点‘神秘’,怎么学?学厨练刀工、控火候、调滋味,AI‘大师傅’能把技能拆解得明明白白!”在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烹饪实训车间,长江日报记者见到了这场厨房里的智能革命。作为全国首个AI+VR智慧烹饪教育生态落地院校,这里的智能设备已深度融入《中式烹调工艺》等核心课程,让“食神”养成有了科技捷径。

常福曾供图。
刀工训练区,学生手持搭载传感器的智能刀具专注切丝,砧板实时捕捉下刀角度、频率等多项指标,屏幕即刻弹出精准反馈:“手腕发力偏轻,切丝粗细偏差0.3毫米”。这套师生自主研发的智能刀工训练系统,不仅是《中式烹调基本功训练》的标配,更已形成成熟产品将向全国技能学校推广。


常福曾供图。
热菜实训课堂上,烹饪机器人精准复刻炒、熘、爆等经典技法,学生围绕它调试数字化菜单,把食材分量、火候时长等“大厨经验”转化为程序指令。“过去学做菜怕‘一招鲜’,现在有AI协同,菜品设计等课上,‘小工’也能大胆创新。”武汉商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常福曾教授介绍,AI让烹饪创新不再依赖天赋,普通人也能解锁多元菜式,就仿佛《食神》中所说“根本没有食神,或者人人都是食神”。

常福曾供图。
“我们还打造了VR全息一体化终端、AI双屏实训推车、AI烹饪大模型等。”常福曾介绍,加持AI后,曾经的“经验活”变成可量化、可复制的硬技能,为餐饮行业培育更多既懂传统工艺、又通智能技术的新一代“厨神”。
(记者李佳 通讯员吴啸 武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