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06:4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科技创新,让精细化工占全市化工产业比重从18.6%提高到47.8%。”11月13日,市经信局化工工业科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宜昌市向上争取各类资金超500亿元,将重化工产业逐步升级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科技催生绿色新材料
近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运,由兴发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性能有机硅皮革材料,应用于T3航站楼公共休息区的沙发和座椅。
兴发集团有机硅皮革材料研发负责人冯贤杰介绍,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作为国家重点交通枢纽工程,对内部装饰材料的环保性、安全性、耐久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有机硅皮革产品凭借环保、耐用、耐磨和安全等特性而赢得了市场认可。
为了将有机硅皮革材料性能提升至行业顶尖水平,兴发集团充分利用湖北三峡实验室科创平台,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创新,从上游的硅石开采冶炼到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的精准合成,对核心原料均做到自主可控,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皮革和PVC/PU材料中可能含有的增塑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冯贤杰说,除了环保特性,兴发集团生产的有机硅皮革产品在物理性能上同样出色,具备优异的耐水解、抗紫外线能力,能够有效抵御南方潮湿气候和长时间日照的考验;具有耐磨、耐刮擦性及高阻燃性,满足了机场高人流量区域长期使用的要求,达到了公共安全标准。
重铸链式发展新格局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延伸补链强链,兴发集团的事例并非个案。湖北三宁化工聚焦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重铸化工产业链式发展新格局,实现创新要素在产业链研发、生产、协同配套中的深度应用,走出一条以科技强链、以链条兴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湖北三宁化工总经理殷银华说,通过每年5亿元研发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政企校”人才培育等举措,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加持下,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技术创新上,湖北三宁化工研发了全国首个化工“黑屏操作”系统、100万吨/年硫磺制酸“无人工厂”等标杆项目,年增收超1700万元;在产业链协同上,带动26家上下游企业入园,形成五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产业关联度达90%;在技术赋能上,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为10余家中小企业解决60项技术难题,推动创新成果链式复用。
为推动化工产业链式发展,宜昌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一个产业链条谋一批项目”“一类产品谋一个项目”招商,激发龙头企业主动谋、联合争、合资干,把企业需求清单转化为招商清单。依托兴发、宜化,成功引进万华化学、多氟多等具有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近500亿元。兴发集团利用有机硅产能优势,通过拳头产品集聚项目,成功吸引隆桥、迈高等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密集落户猇亭。聚焦新能源电池、硅化工、磷化工三大赛道,以“链式思维”精准招商,去年签约项目90余个、协议投资额突破700亿元。
搭建科创平台破难题
去年底,湖北三峡实验室在全球首次突破黑磷单次百公斤级制备,为我国在高端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等前沿领域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核心材料支撑。传统工艺因高温高压限制而无法实现黑磷大规模生产,三峡实验室运用独创的新型化学气相传输技术,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如何破解化工产业绿色变迁难题?宜昌市高标准建设湖北三峡实验室、湖北科创学院(三峡)等重大科创平台,在微电子化学品、磷基新材料等领域加速研发步伐。全市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解决“卡脖子”难题,兴福电子牵头制定电子级硫酸国家标准,自主研发的电子级系列产品破解了海外垄断难题。
为了让化工产业不仅实现绿色转型,还要安全生产、高效运行,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0亿元,促进要素耦合,紧盯化工园区关键点,推进化工园区环保安全、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输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让全市6个化工园区在全省率先达到D级标准全覆盖;发挥供应链聚合协同作用,建设湖北省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磷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
近两年来,宜昌市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由2.6%上升到2.99%,提高了15%,加速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蝶变的步伐。(记者龚昌俊、王飞,通讯员蔡亮、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