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5:3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城市内涝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发生,严重影响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十四五”时期,宜昌市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首要目标,系统施策、靶向发力,深入推进内涝治理,全力守护城市安澜。宜昌城区20多处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内涝点全面消除,城市防涝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深秋时节,位于点军区的东土科技排洪通道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多台大型挖掘机、渣土车来回作业。施工负责人秦后坤介绍,这个排洪通道的箱涵设计长220米、宽3米、高2.5米,为两孔箱涵。项目自8月初开工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浇筑的排水箱涵达100多米。
东土科技排洪通道项目旁边就是白玉渠,此前由于渠道较为狭窄,强降雨时,水位快速上涨,存在溢出渠道的风险,给附近企业生产和居民出行带来了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点军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通过在旁边修建排洪通道,将白玉渠的水流通过市政箱涵最终引入卷桥河。预计12月底,东土科技排洪通道工程将完工投用。附近居民邱先生说:“这个工程完工以后,不用再担心河水漫出来了,我们在这里生活也安心。”
西陵区果园一路片区地势低洼,强降雨易发生内涝。2020年6月27日,宜昌城区出现特大暴雨,该片区积水最深处达到了1.2米,导致一些门店和一楼住户家中被淹,至今还可以看到淹水的痕迹。商户刘女士在果园一路花鸟市场经营一家花卉店,谈起当时的情景,她记忆犹新:“当时下大雨,路面的雨水排不出去,直接涌进了店内,导致店内墙皮脱落、受损严重。”
为彻底解决果园一路片区的内涝问题,2022年,宜昌市投入1.4亿元实施果园一路片区内涝治理工程。该工程沿着果园一路、胜利四路等2.1公里路段,埋设直径达3米、可容纳小汽车穿行的排水管道,最终将雨水排入长江。工程的实施,将果园一路片区防洪标准大幅提高到50年一遇,项目完工后,该片区没有出现内涝的情况。附近居民李爷爷说:“今年下大雨的时候,这一带再也没有积水了。”
“十四五”期间,宜昌市系统推进内涝治理,先后完成中南路合益片区、体育场路片区、果园一路片区、隆康路片区等内涝治理项目以及朝阳路、金龙路、刘家大堰等多个排水改造工程。
在大规模实施内涝治理项目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多措并举,疏通和扩张城市“毛细血管”。城区新建和改造市政雨水管渠176公里,新建及改造雨水泵站规模325.1立方米/秒,新增雨水调蓄能力2.1万立方米,新增应急抽排能力39020立方米/小时。另外,认真抓好排水管网日常管养,每年汛前完成城区约460公里排水管网清疏,累计完成2200余公里。常态化开展泵站闸门检修保养,在城区地下通道等公共空间全部设置沙袋、挡水板等防倒灌安全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做好城市防汛排涝工作,既要夯实管网根基,也要发挥科技力量。城管部门通过整合自建设备、城市生命线、雪亮工程等多方资源,在城区历史易积水点、地下空间、排涝泵站等130处排水防涝关键点位,布设256个视频监控、76个水位监测设备和29个气象监测设备,形成完善的“物联监控+数据整合+信息平台”排水防涝监测预警系统,大幅提升了防汛排涝应急处置能力。
依托智慧化手段,将以往“人车巡查值守”的单一工作方式转变为“视频轮巡+水位监测+车辆巡查”的多措并举工作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发现渍水等突发事件的时效性,也使应急队伍调度更为科学精准,实现点对点快速高效反应。市城管委市政处副主任周洋介绍:自平台上线以来,宜昌城区共经历20轮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平台及时反馈预警信息,调度大厅及时研判、快速指挥,有效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
经过“十四五”时期集中攻坚,宜昌城区70%区域达到2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20多处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内涝点已全面消除。另外,完成国家级排水防涝应急救援基地宜昌分基地建设,顺利通过第二批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全过程考核,排水防涝系统化试点被评为全省优秀试点。强降雨期间,城区主要路段的积水均在雨停后20分钟内全部排干,符合住建部《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的要求。
“十五五”时期,宜昌市将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实行“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进一步摸清城市排水防涝短板,并适时进行项目改造,巩固排水成效。预计到“十五五”中期,城区内涝防治水平达到全域20年一遇、50%的区域达到30年一遇。市城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龚万柏表示,城市内涝治理需要久久为功,城管部门将与其他部门一道提前谋划、科学应对、快速响应,努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强降雨不受灾,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守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徐明明、通讯员喻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