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失地不失联 离村不离心 笋子沟村为“退休村民”开辟“团结田”

2025-11-15 05:3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太阳出来闪金光,一群老农回家乡。昔日冤家成好友,就爱劳动大合唱。”11月14日一大早,30名“退休村民”又从枝江城郊乘车来到董市镇笋子沟村瓜蒌基地,参加瓜蒌剪果、装箱、转运劳动,欢声笑语不断从瓜蒌架下传出。

这段源于瓜蒌基地的顺口溜,是离开乡土的村民重回村里参加集体劳动、增进交流联络、解开昔日心结后编撰而来的。瓜蒌基地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为“团结田”。

笋子沟村地处姚家港化工园南麓,为了支持项目建设,200多个农户近千人让出家园,整体搬迁至枝江城郊生活。搬迁村民中,有适岗能力的在园区得到了就业安置,60岁以上的得益于失地农民保险,成了赋闲在家的“退休村民”。

“闲下来无事,心里又总想着干点农活。”去年,不少村民向村“两委”建议,集中村里尚存的土地,让离开故土的村民常回村看看,适当参加一些集体劳动,一方面让大家相聚叙旧,另一方面也能为村集体开辟增收门路。

失地不能失联,离村不能离心。笋子沟村“两委”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集中村里的30亩连片土地,开展“一种收五年”的瓜蒌种植。基地建成后,村里分期分批安排有意愿的“退休村民”回村,参加瓜蒌定植、牵藤、除草、剪果等相对轻松的集体劳动。200多名“退休村民”在不同季节的集体劳动中快乐相聚,互诉情谊。笋子沟村还从瓜蒌收入中拿出近3万元,对参加劳动的村民给予了用工补助。

村民刘大妈和李婆婆过去田块相连,多次因田界拌嘴,搬迁前形同陌路。今年一起回村栽植瓜蒌时,消除嫌隙,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团结田”里既有交流互动,又有劳动所得,还能化解积怨。今年,从初春牵藤入架,到初冬收获瓜蒌,报名者远超当初预料。为了让每位报名者都有机会,村里轮流安排村民进入瓜蒌基地。

多次到“团结田”集体劳动,村民们不断扩大“朋友圈”。回到安置小区,大家根据不同爱好,组建了歌舞、跑步、棋艺、弹唱等兴趣小组。平日里,居住在不同楼栋的老年村民互为陪伴、彼此照料。“希望这块‘团结田’能够长久种下去。”年逾花甲的村民谢立静说。

笋子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章表示,为顺应大家热爱劳动、眷恋乡土的强烈意愿,村里准备按政策进一步归集部分暂未开发的土地,适度扩大“团结田”种植面积,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记者张明文,通讯员万金、陈黄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