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文明底色更鲜亮 民生福祉更厚实 ——远安常态长效推进创城工作纪实

2025-11-15 05:3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城市文明,不是应付检查的“百米冲刺”,而是永续前行的“精神长跑”。

11月12日清晨7点,远安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效办”)工作人员谭昌新便踏上巡检之路。从城区3个集贸市场出发,穿行主次干道、交通路口、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公园广场等区域,发现问题、即时记录、对接主管部门,构成了他每日的工作主轴。

另一端,谭昌新的同事张贤君正与远安县大数据中心联动,将群众反馈的诉求精准分流至责任部门与包保单位,全程督办、跟踪到底;每季度如期开展的入户宣传,既传递文明理念,也收集民意心声。

这一幕幕,是远安创城工作的生动写照。

今年5月23日,远安县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奖牌,这份荣誉没有成为终点,反而化作新的起点,于6月4日挂牌成立长效办,锚定“常态长效”核心,开启了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接续创建之路。

“现在小区门口的路修平了,楼下多了口袋公园,出门买菜再也不用绕路,这文明城市创建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里。”11月上旬,远安县鸣凤镇鸣凤社区居民周桂兰带着孙子在新建的仪兴公园散步,说起身边的变化满脸笑意。

“常态长效”的创建之路,首先得机制先行。远安将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优化为常态长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负责人挂帅,下设长效办统筹日常工作。

“发现的问题当场交办,整改情况限期反馈。”长效办工作人员谭昌新介绍,“从公共秩序管理到设施维护,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责任清单。”远安县还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制定“十大行动”等专项方案,通过“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确保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文明培育,激活全民“内生力”。“胡延清、宋来波这些‘远安好人’的故事,正通过宣讲走进千家万户。”远安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股牵头负责人刘兴介绍,今年以来,全县已挖掘“身边好人”12名,入选“湖北好人”1人,让榜样力量直抵人心。

在鸣凤镇鸣凤社区、东庄坪社区、茅坪场镇九龙村等社区(村),积分制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村民拿着积分兑换的生活用品说:“参与志愿服务、践行文明公约能换东西,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积分兑换活动50余场,文明讲堂、入户宣传等活动覆盖群众5万余人次。

“大门常开,活动常新。”由1个中心、7个所、117个站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持续发挥作用,打造“春有阅读季、夏有纳凉会、秋有国庆颂、冬有Hi村晚”的四季文化品牌,开展村BA、村歌等活动,提振文化自信精气神。

“全民拍违 共创文明”有奖举报活动持续升温,公安部门对收到的举报逐一审核、及时处置并送出小礼包,邀请广大市民共同守护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精细治理,擦亮城市“高颜值”。实施商住小区供水设施更新、城中、城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市政维修及清淤、园林绿化……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民生为本,共享创建“甜果实”。为居民免费更换两万余块智能水表,加装电梯,实施屋顶漏水改造。通过“12345”热线办结群众诉求4611件,满意度达99.9%以上。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智慧停车”二期新增泊位236个,飞龙路建成2个球类活动中心和2处口袋公园。

“创城不是一阵风,而是久久为功的事。”远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望建华表示。下一步,远安将始终坚持利民惠民理念,不断健全宣传引导、投入保障、依法治理等工作机制,实现县域高颜值、市民高素质、城市高品质目标,让群众在常态长效创建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从“首创首成”到“常态长效”,这座山区小城正接续创建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建设更高层次的城市文明。(记者曾雪彬,通讯员刘兴、李双骏、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