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5:3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11月11日,在兴山县水月寺镇椴树垭村,挖掘机、装载机正紧张作业,轰鸣声中平整出一方方蛙池地基。这片5亩的土地,是返乡能人曹金国投资的石蛙养殖基地项目,现正抢抓工期推进建设。
今年46岁的曹金国是土生土长的椴树垭村人。2002年,他赴福建务工,从电子厂、鞋厂一线工人起步。勤劳肯干的他逐步发现钢架安装的市场潜力,此后,自学相关技术,与妻子姜从艳共同踏上创业之路。
“刚开始我和妻子一起给人安装养鸡厂房,后来逐步拓展到货物运输、养殖的业务。”在外打拼20余载,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行业资源。
虽身在异乡,曹金国始终心系故土。每年回家探亲,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生态环境的优越。2024年,在与椴树垭村党支部书记赵承臣的一次交流中,对方诚挚邀他回乡创业,承诺将全力做好配套服务,支持他扎根家乡发展。这份乡情与召唤,彻底点燃了曹金国内心深藏已久的回乡意愿。“舍不得家乡的青山绿水,也想带动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决心既定,行动紧随。曹金国历时半年深入市场调研,发现福建省有大型企业收购石蛙内脏、骨骼及皮肤,加工成保健品与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他忆起儿时家乡常见的石蛙,当地人称其为“邦邦”,并在赵承臣处得知村内曾有人试养过石蛙,他增添了几分信心。
石蛙,学名棘胸蛙,因营养丰富被誉为“山泉中的活人参”。目前仿生态养殖产品市场批发价达每公斤200~240元,供不应求。但石蛙对水质温度要求极高,必须是毫无污染的源头山泉水才能养殖。结合每年回乡的观察,曹金国确认椴树垭村无污染的山泉水和年均18℃~26℃的适宜水温,正是石蛙养殖的理想环境。
2025年初,曹金国正式返乡。他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建设生态养殖基地,镇、村两级积极协调,为其申请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60万元,协助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与用电申请,并流转农民耕地5亩。
项目于7月20日正式动工,动工前传来喜讯,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兴山石蛙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强信心。
“我们依山建池,直接引入天然山泉活水。”曹金国介绍,石蛙养殖以黄粉虫(又称面包虫)为食,这种昆虫以南瓜为食。为保障饲料供给,他计划带动周边老百姓种植南瓜养殖黄粉虫,预计每户每年可增加8000~10000元的收入。
项目将采用“蛙—鱼—虫”循环生态模式,在蛙池下方建设鱼池套养土鱼,土鱼以落入水中的黄粉虫及蛙粪为食,既净化水体,又免投饲料,还可增收。
项目一期将于今年底建成,包括石蛙养殖池、鱼池、黄粉虫仓库及配套厂房和生活用房等。曹金国预计,首批石蛙苗将在明年春季投入养殖池。他算了一笔账:石蛙生长周期约三年,但第三年后,每斤价格可达150元以上,是普通牛蛙价格的10倍。
目前,曹金国正全力推广“居深山、吃活虫、喝净水”的兴山石蛙品牌,并逐步拓展更多原生态农业项目。 (记者万春风,通讯员宋莹、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