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7:5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湖北秭归屈原故里芈绣馆举办了刺绣技能大赛,绣娘们指尖翻飞,丝线流转,一幅幅精美的“三闾刺绣”在指尖绽放,这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奔赴。“指尖技艺”正以其独特魅力,为传统文化活化与乡村产业发展书写着生动范本。
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三闾刺绣”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挑花、掇花等百余种针法的精湛,更在于其纹样中流淌的楚韵风华与屈原文化基因。过去,这项技艺曾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的窘境。如今,在秭归县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绣娘们的执着坚守下,“闾刺绣”不仅重现生机,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的“钥匙”。绣品上的楚式纹样、屈原诗句,学校开设的刺绣兴趣课,让新一代感知传统文化脉动;屈原故里景区打造的芈绣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这种“文化+实用+体验”的传承模式,让沉睡的非遗走出博物馆,成为可触摸、可消费的生活美学。
产业创新是“指尖技艺”变现的关键密码。近年来,秭归县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与竞赛、扶持龙头企业等多元举措,构建起“文化+产业+电商”的完整链条,推动刺绣产业发展。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居家接单、统一回收”的灵活模式,既妥善解决了农村妇女照顾家庭与增加收入的现实矛盾,又让传统刺绣技艺获得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县已发展刺绣团队30余支、生产加工企业近10家、电商销售平台20余个。这一产业带动了58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有效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了“教会一门技艺,致富一方群众”的良性循环。
“三闾刺绣”的成功,更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秭归县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必盲目追求工业化,那些沉淀在乡土中的非遗技艺、特色资源,同样是发展的“金钥匙”。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培育,再到产业链条完善,“三闾刺绣”不仅让绣娘们的指尖生出“钱”景,更让她们在针线交错间重拾文化自信。这种“一人学艺、全家增收、全村受益”的辐射效应,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写照。
然而,“三闾刺绣”的发展仍面临技艺传承难度大、品牌知晓度不足等挑战,这也提醒我们,非遗产业化之路需要久久为功。但无论如何,秭归的实践已经给出了有力答案,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赋能乡村发展的鲜活力量;手工技艺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对接现代市场的宝贵资产。
在秭归,刺绣针法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艺传承,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屈原故里的绣娘们用针线证明,守住文化根脉,就能打开致富之门;传承非遗技艺,便能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这份“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智慧,值得更多乡村借鉴与践行。
作者:夷陵区“10观点”网评团队 明尚煜斐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