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民俗暖透峡江振兴路

2025-11-13 17:12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当三峡库区的银杏染黄江岸,邓村作坊的腐乳香漫山谷,宜昌的立冬从不是寒意的开场,而是巴楚文脉的延续、南北烟火的相拥,更是乡村振兴的暖场戏。这道镌刻在峡江大地上的节气风景,既藏着先民的生活智慧,更写满新时代的发展答卷,成为三峡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立足本土根脉,用非遗技艺撑起增收伞。宜昌立冬的暖意,先从舌尖上的千年匠心流淌开来。作为省级非遗的邓村豆腐乳,立冬至腊月便是酿造旺季,两百年传承的20多道手工工序,将本土柴火豆腐蜕变为“东方奶酪”。在乡党委政府牵头下,36家作坊组成产业协会,以“三统一”标准抱团发展,年产能达30万坛、产值超2000万元,让千余名乡亲共享非遗红利,成为仅次于茶叶的增收支柱。

腊味则是立冬最浓郁的乡土符号。追溯至《周礼》《周易》的腊食文化,在鄂西山区演化出“香枝辛叶冷烟慢熏”的独特工艺。秭归的眉豆炖腊蹄、长阳的“过桥腊肉”,一碗沸腾的腊汤里,煮着的不仅是清代《长阳县志》记载的饮食传统,更是宜昌人“待贵客、联亲情”的处世之道,让乡土温情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醇厚。

秉持南北共生,以峡江烟火涵养包容心。“立冬吃饺子”的北方习俗,如今早已融入宜昌人的节气仪式感。一家经营29年的老牌饺子馆,见证着天南海北的移民在此扎根,也让南北民俗在峡江水土中自然交融。清晨豆腐乳配白粥的本土滋味,正午北方饺子的鲜香,傍晚腊蹄火锅的滚烫,三餐之间便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俗图景。

古今对话更让民俗焕发新生。秭归屈子天问幼儿园的孩子们亲手做橘罐、腌泡菜、包饺子,在实践中触摸节气内涵;夷陵区三斗坪镇的年猪文化节,将杀年猪、抬格子等老习俗与农旅展销、线上直播结合,让立冬民俗成为农产品出山的“流量密码”。这些实践让古籍中的节气文字,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生活体验,更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聚焦振兴之路,以节气密码激活发展力。宜昌立冬的独特,离不开峡江气候的馈赠。当地常年11月23日才入冬,立冬时节地表积热未散,5-7℃的平均气温既适配豆腐乳发酵、腊味熏制,也让市民能在晴暖午后沿江漫步,在“保暖不贪凉”的细微调整中感知季节更替。今年11月初19.8℃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5℃,更让这份早冬暖意多了几分惬意。

而这份暖意,早已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邓村豆腐乳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畅销十余省市,立冬以来单企业销售额就达52万元;三斗坪镇以节气为媒,接连举办神牛文化节、桑蚕文化节,用节庆聚人气、拓市场,助力世界旅游名镇建设。从非遗技艺的产业化升级,到民俗活动的文旅融合,宜昌的立冬正成为一座桥梁,让千年传统文化滋养现代民生,让峡江大地的发展更有温度。

三峡之冬,因民俗而暖;峡江振兴,因文化而兴。当非遗技艺赋能增收、南北文化共生共荣、气候智慧融入日常,宜昌的立冬便超越了季节本身,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发展活力的生动写照。这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终将继续滋养峡江、照亮振兴之路。

作者:远安县鸣凤镇人民政府 赵武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