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1:36 来源:我的宜昌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减负的八项措施,包括规范发文审核、优化督查方式、简化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强化部门协调等内容。这项举措的核心目标是减轻教师的负担,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
教师减负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然而,伴随着减负措施的推行,社会上却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在网络评论区,一部分家长表达了他们的“吐槽”,呼吁也要给家长“松绑”。他们调侃:“二十多年前自己赶作业,二十多年后,依然得自己帮孩子赶作业、打扫卫生。”这种玩笑背后,折射出许多家长长期以来的苦衷和压力,他们既爱孩子,又由于各种教育负担而心力交瘁。
家长“吐槽”的背后,是家庭教育责任的不断加重。从内因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尤其是经历“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长,更希望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这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包大揽”,各种任务诸如整理书包、打扫教室、打印作业甚至完成兴趣项目,都由家长代劳。许多家长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形成了“越帮越忙”的困境。
外因方面,家庭承担的教育任务不断扩展。理想的教育分工应是“学校负责知识,家庭负责生活”,然而现实中,许多家庭已成为孩子的“全科老师”。听写、批改作业、背诵检测、制作手工、完成研究报告,任务日益繁重,超出了许多家长的承受范围。不仅如此,家校沟通也变得“信息满天飞”,家长们每天盯着微信群、通知和作业,生怕错过重要内容。一条未读的消息都可能引发焦虑,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形成持续的压力。
其实,家长们并非完全反对减轻教师负担,他们更希望看到减负带来的成效可以“传导”到家庭,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家长的焦虑和疲惫,与教师的职业压力密不可分。当前,教师面临班额膨胀、升学压力等多重挑战,同时,教育理念转变也使得教师工作变得繁琐繁重。很多行政任务由部门不断向学校摊派,教师精力被严重分散,压力自然蔓延到家庭,造成“家长也成了压力的受害者”。
主观层面上,一些教师把日常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比如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参与班级管理,甚至在家校微信群中与家长“争论”责任归属。虽然公众对此时有议论,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依然选择默默支持孩子,几乎难以真正“放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部此次减负措施,目标在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让教师能专心于教书育人。随着教师任务的减轻,相关的“代劳”事项也会减少,家长的压力自然会随之缓解。这不仅能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也为构建更加高效、科学的家校关系提供契机,明确责任划分,避免责任“推诿”,让家长回归“陪伴”和“指导”的角色,学校则专注于教学与育人。
总的来看,教师减负和家长松绑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也应关注家庭教育的合理分工,减少家长的不必要负担。只有两方面携手努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高质量发展,让学生在更健康、更有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西陵区市场监管局 谭金山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