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减负不是终点,育人提质才是目标

2025-11-13 11:3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曾几何时,“多个工作群通知”“无休止的表格填报”“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任务”等让教师深陷困惑。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8条”措施,直击非教学事务过载、督查检查泛滥等痛点,为广大教师卸下“额外担子”、专注教书育人划定了清晰红线。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减负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教育部“减负8条”明确了多部门协同治理与监测核查机制,为政策执行保驾护航。枝江市的减负实践早已走在前列,形成了兼具温度与实效的地方样本,在课堂提质上,推行“生动课堂”改革,通过青年教师赛课、教学大比武等活动倒逼教学效率提升,从源头减少机械备课压力;在作业管理上,削减重复性作业,推广分层设计与“无作业日”,既减轻学生负担,也让教师摆脱“批改大山”。

让教育回归本真,既要清理显性负担,也要破除隐性壁垒;既要为教师“松绑”,更要为教育“提质”。落实教师减负政策,还需在源头管控、技术赋能、弹性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让教师重拾职业幸福感,让教育真正成为静待花开的美好事业。

强化清单管理、源头管控。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将“负面清单”升级为更为明确的“准入清单”,严格限定进校园事务的项目、范围与频次。依托政策清理与规范,避免教师承担与教学无关的行政摊派任务,通过青年教师赛课、教学大比武等活动聚焦教研核心,丰富课后服务社团资源,将精力集中于教学设计与学生培养。

完善监测机制、技术赋能。教育部在减负措施中强调了监测核查与数据精简。市教育局可设立教师负担常态监测点,并利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建设统一的校园事务管理平台,精简应用程序,根治“填表奔波”与“打卡留痕”之累,确保减负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生根。

细化关爱保障、弹性激励。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将教师从非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与精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如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春秋游、读书分享、外出采风、弹性休假等活动,有效缓解教师身心压力,激发工作热情与创造力,让教师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教学教研,从而真正实现“减负提质”。

当教师不再被非教学事务裹挟,当课堂重新焕发思维火花,孩子们才能在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委宣传部 许中凯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