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06:4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初冬的暖阳,温柔地洒在西陵区望州·幸福里全新的楼宇间。
“环境好了,心情也好。”居民李严国坐在楼下,和左邻右舍边晒太阳边唠嗑。
眼前,平整的道路、规划有序的绿化带与停车位,已取代昔日的老旧破败景象,静静诉说着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变迁。
放眼宜昌,从老旧小区到崭新楼宇,改变正悄然发生在每一个曾经岁月斑驳的角落。而真正让改变生根发芽的,就是见证这些改变的每一位居民。
11月12日,记者走进宜昌城区部分城市更新片区和小区,走近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聆听他们的心声。
新环境靠自觉来维护
“看,配套更齐全,孩子回家再也不用‘抢’停车位了。”居民王金友提着刚从便民超市买的日用品,笑意盈盈地走进焕然一新的望州·幸福里小区。
小区里,配备的75个机动车停车位基本实现了“一户一位”;小区外,镇镜山公园、葛洲坝公园与沿街点缀的“口袋公园”,串联起居民的休闲路线。
“下坡就是BRT,出门干啥都方便。”王金友说。但令他最欣慰的是小区整洁有序的环境,邻居们都自觉把车停进线内,楼道里再也见不到乱堆的杂物。在他看来,秩序的维持,靠的不仅是规划,更是居民们自觉形成的共识:“环境好了,大家都要自觉维护。”
西陵区英雄山社区党委书记聂芳细致观察发现,随着居住品质的提升,居民的心态也在转变:“大家更愿意参与社区治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
这种共识,在伍家岗区汉宜村安置小区建设现场同样看得见。村民周运学望着忙碌的施工塔吊,眼中满是对新家的期待。但比新房子更让他期待的,是老邻居们还能住在一起。
“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宜昌市城市改造服务中心主任袁华清表示,“我们不仅要改造‘硬件’,更要培育居民共同维护美好环境的意识。这样的小区不仅‘好看’,更能一直‘好住’。”
新动力靠团结来凝聚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伍家岗区伍家乡汉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吕群站在安置房工地前,信心满满。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宜村人,吕群深知这片土地承载的期望。从项目启动到推进,村民们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最强动力。
伍家岗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卞奥宇有着相同的感受。该区6个危旧改和安置房项目正同时推进,“看着一栋栋房屋封顶,就像看着千家万户的梦想正在实现。这份改变,属于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人。”
而在西陵区,原住在肖家岗路的余桃花和陈永珍,“住有优居”的梦想也已经成为现实。
今年夏天,这对92岁的亲家一同搬进常湾幸福里的新家。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让她们的搬迁之路充满温暖。“新家要有新气象,希望社区养老配套服务更完善,老人幸福晚年更有保障。”老人的女儿刘小网说。
对于常家湾社区党委副书记田怡而言,改造不仅提升了硬件,也显著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她期待,更多老旧小区在居民的共同参与下,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市场力量的参与,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作为宜昌首家参与危旧房“原拆原建”的民营企业,广盛集团在实施肖家岗15号项目时,充分征求居民意见,优化户型、增设配套设施、融入无障碍设计。
“从建筑商转变为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服务商,这条路能走通,靠的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同心协力。”广盛集团城市更新负责人佘丽生说。
“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物的更替,更是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文脉赓续的系统工程。”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南希说,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新生活靠文化来滋养
中午时分,英雄山社区幸福食堂里暖意融融。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午间新闻,几位老邻居一边看报喝茶,一边轻声交谈。
社区居民张顺江推门而入,自从搬进望州·幸福里,这个温馨的空间就成了他每日必来的地方。
墙壁上,复古画报和旧报纸诉说着城市的过去,居民们创作的书画作品则期盼着美好的未来。
食堂负责人杨帆说,这里每个月都会举办不同的文艺活动,每逢特殊节气、节日,居民还会一同庆祝。
“生活越来越好,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张顺江突然想起,“二马路也有幸福食堂,跟这里一样,充满了人情味。”
他回忆,年前打卡二马路时,城市数字记忆馆、满意楼、咖啡店将曾经的老街装点得活力十足,但城市文脉依然在其中流淌。
“我们和二马路社区联合,将幸福食堂与城市书店有机结合,让饭香和书香共同浸润人心。”杨帆说。
“不只二马路,现在很多老巷子都有新变化。”正在用餐的社区居民李婷接过话匣子。她说,在猇亭区织布街,印染、织布等传统手艺与餐饮、住宿等业态形成良性互动,让百年老街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滋养,同样发生在伍家岗区汉宜村安置小区的规划中。该区住建局副局长李元松说,项目不仅优化了老年活动站位置,增设儿童游乐区,还特别设计了近90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
“要让搬迁村民的新生活,既有熟悉的烟火气,更有令人向往的新滋味。”李元松表示。(记者李阳、范玉峰、何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