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7:3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宜都388厂从潜艇潜望镜生产基地变身年接待3万人次的文旅地标,宜昌809厂转型为微度假小镇,远安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建成历史馆……宜昌这些沉寂的三线“老地方”,如今纷纷重焕生机。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与工业文明的遗产,不仅唤醒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更成为宜昌发展的新助力。让三线遗产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关键要做好保护、创新、融合三篇文章。
保护为基,留住历史原貌与精神内核。三线遗产的价值,既体现在独特的厂房建筑里,更凝聚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宜昌在活化利用时,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不搞过度商业化改造。388厂保留了原来的厂房、职工宿舍,将澡堂、食堂改成三线文化展览馆,每一处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809微度假小镇特意留存了防毒面具、搪瓷缸、旧机械设备等老物件,让游客能直观感受那段岁月;066基地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后,建成的历史馆系统保存了航天工业相关的资料和实物。正是这种对历史的敬畏,让三线遗产得以完整留存,为后续的活化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为翼,拓宽活化路径与利用方式。三线遗产不能只当“老古董”供人参观,更要通过创新赋予新功能、新活力。宜昌探索出多种活化模式,让老厂房、老基地焕发新生,三峡白马营艺术区利用厂房高大开阔的特点,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和特色民宿,昔日机器轰鸣的工业空间,如今成了充满创作氛围的艺术之地;西坝岛的宜昌船厂旧址正在改造,规划建设九歌剧场、长江宿集等项目,预计2027年5月试运营,将工业遗产与本地文化结合起来……这些实践证明,三线遗产不是“过时货”,通过功能改造、场景打造,既能满足现代人的休闲消费需求,又能让工业文化更好地传播,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融合为桥,形成发展合力与产业生态。单个三线遗产项目的影响力有限,只有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串珠成链才能释放更大价值。葛洲坝作为三线建设的收官之作,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这条廊道的核心龙头,激活这个“超级IP”,能带动388厂、809小镇、066基地等多个遗产点共同发展。同时,还要丰富游客的体验感,比如开发组装三线产品模型、推出“三线食堂”特色套餐等参与式项目,让游客从“看一看”变成“玩一玩”。此外,把三线遗产与宜昌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工业+文旅+生态”的融合业态,既能让旅游产品更丰富,也能为宜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添砖加瓦。
三线建设的历史印记,早已深深融入宜昌的城市血脉,保护三线遗产,就是守护城市的精神根脉;活化三线遗产,就是激活城市的发展动能。做好保护、创新、融合这三件事,宜昌的三线遗产必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传承城市精神的同时,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猇亭区委社会工作部 肖张薇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