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号IP三级跳,跳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5-11-11 17:3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没有顶级场馆,无需专业与否,伴随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引擎轰鸣声划破山谷,一场在山地上续写民间赛事的热血传奇,正凭着最纯粹的热爱与烟火气,成为乡村文化的鲜活名片。这场无专业门槛、全民参与的乡土盛会,让曾经抗战的“生命线”变身全国车迷的“秋名山”。从贵州“村GT”到宜昌“村K”再到“村晚”,“村”字号IP的三级跳,勾勒出乡土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乡土赛事的魅力,在于扎根大地的“土味”与“本色”。贵州“村GT”用赛车的激情点燃了沉寂的山路,引擎声与村民的欢呼声交织,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记忆与现代体育精神巧妙融合,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车迷驱车前来,在弯道间感受速度与激情,也让当地的农特产、民俗风情借着赛事的热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宜昌“村K”则让麦克风走进了乡村的文化广场,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灯光,村民们用最质朴的嗓音歌唱生活、抒发情感,从经典老歌到自编小调,每一首都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搭建起邻里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赛道上的每一次冲刺,看台上的每一声呐喊,都承载着乡村对活力与希望的向往。乡土赛事不追求专业门槛的“高不可攀”,而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赛事的参与者、受益者,让赛事不止是竞技,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舞台”。

乡土赛事的持续走红,核心在于“体育搭台、多元唱戏”的融合之道。贵州“村GT”不仅是赛车竞技,更成为展示当地风光、民俗与特产的窗口,让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增量。周边农家乐爆满、特色农产品热销,游客因赛事而来,因体验而留,形成“体育+文旅+消费”的闭环。宜昌深谙此道,将“村BA”与“村晚”文化巧妙嫁接,走出了一条“文体赋能、产业增收”的特色路径。枝江赛区将篮球联赛与当地纳凉晚会活动深度融合,配套电音派对、特色美食免费品尝、非遗手作体验等精彩活动,既为乡土赛事融合浓厚的“烟火气”,也让“流量”转化为“留量”。这种“赛事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的模式,让乡土赛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体育范畴,而是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综合平台,真正实现了“办一场赛事、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乡土赛事的影响,在于凝聚了乡村的“精气神”。过去的乡村存在“闲时打牌、忙时种地”的单调生活,而赛事的出现,给村民提供不少的活动选择。贵州“村 GT”中,村民自发维护赛道安全;宜昌“村晚”里,村民既是演员也是后勤,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展现乡村的文化底蕴与时代风貌,邻里关系在协作中升温,乡村风气在竞技中转变。这些细节彰显着乡村精神面貌的蜕变,当乡村有了共同的“赛事目标”,陈规陋习便会随之减少,积极向上的氛围随之增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提升”,才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色。

引擎的轰鸣,响彻贵州的山巅,回荡宜昌的江畔。从竞技到歌唱,再到综合性的文化展演,“村”字号IP的每一次跃升,都根植于乡村的沃土,回应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挖掘地域特色、贴近群众需求、打通产业链路,小小的乡土赛事,就能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大杠杆”,它们如同一个个文化支点,撬动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生机。

作者:枝江市问安镇人民政府 孙婧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