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06:4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曾经,过度追求产量让高山菜地的土壤“酸得能腌菜”;如今,一份份精准的“营养餐”让板结的土地重焕生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部署,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海拔1800米的长阳火烧坪乡,这一战略蓝图正通过一场为土地“把脉问诊”的科学实践徐徐展开,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清晨的浓雾尚未散去,菜农曾小江蹲在自家大棚里,熟练地掘起一把黑土,在掌心轻轻捻开。指尖传来泥土的凉意与潮润,他脸上绽开了笑容:“你摸摸,这土有潮气了,能捻出油了!去年这会儿,这土板结得像块砖,锄头砸下去都冒火星子。才调了一年,就有这个变化,真是有盼头了!”
这指尖触感的细微变化,是火烧坪乡高山蔬菜产业一场“静悄悄革命”的序章。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为长期“亚健康”的土壤治理酸中毒,让其重新“吃”上科学配比的“营养餐”。
“以前光图产量,化肥一把一把地撒,把地都给‘吃’伤了,pH值掉到5以下,酸得真能当腌菜的‘酸坛子’了!”曾小江搓着手指上的泥巴,声音里带着心疼。长期以来,单一品种连作、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酸化了。
这一情况,引起了正在基层调研的市政协委员覃啸洪的注意。他提交的一份关于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精准点出了土壤酸化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改变的契机,由此而生。
长阳农业产业服务中心蔬菜办主任李鹏程是开“药方”的人。他俯身在曾小江的菜畦边,将一台便携式pH检测仪的探头深深插入泥土。读数显示:5.2。“有改善,但还得继续调。”他直起身,对围过来的农户们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人胃酸多了不舒服,土地酸了,庄稼也长不好。咱们得给它‘中和’一下,补充‘营养’。”
李鹏程推广的“药方”核心是“调酸补钙+增施有机肥”:通过撒施土壤调理剂(如石灰)来中和酸性,补充被酸雨和化肥带走的钙元素;同时,大幅增加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的用量,替代部分化肥,以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火烧坪乡的这场土壤“食疗”,正是将这一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田间管理办法”。曾小江是第一批“尝鲜”的农户。他算了一笔账:“化肥用量减了三成,但你看这番茄,果更红、叶更绿,枝头都压弯了,品质上去了,价钱也好了。”
土壤改良的效益,正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种植户邓发德的民宿“厚德居”就在这片重焕生机的菜地旁。他刚送走一拨来自武汉的游客,擦着汗笑道:“原来只想着把菜种好。现在土壤好了,菜是绿色食品,风景也更美了。客人来了,坐院里看云海、吃现摘的蔬菜,我们的钱袋子自然更鼓了!”他的民宿年接待游客超500人次,仅此一项就增收15万多元。(记者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