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被点亮 ——走进“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宜昌体校

2025-11-11 06:4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奥运冠军赵芸蕾(左)、汪周雨(中)、孙佳俊(右)。

篮球队员们正在训练。

羽毛球教练胡磊正在指导学生训练。

11月10日上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市体校)荣获“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是该校自2021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23年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之后,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位于宜昌城区东山之巅的市体校,见证着运动梦想的起航,也孕育出一个个体育传奇——这里走出了众多世界冠军,包括赵芸蕾、汪周雨、孙佳俊3位奥运冠军,105人次在国际大赛斩获金牌,161人次在国家级赛事获金牌。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冠军梦”。

薪火相传 几代教练的坚守与传承

每天清晨六点半,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市体校训练场已是沸腾如潮。“加油!快点!再快!”教练的督促声与学生的脚步声,交织成每一天的活力序曲。

“这块场地,我走了40多年。”年近七旬的退休教练刘纯刚依然每天出现在训练场边。晨曦中,他时而俯身纠正学生动作,时而与年轻教练交流心得。在这片训练场上,田径教练徐玉珠、赵贤栋、袁朗乐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身影已成为体校精神的一部分。

传承在这里早已蔚然成风。羽毛球教练胡磊,既是世界冠军李汶妹的启蒙教练,也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奖牌获得者魏轶力的同门师弟。“我的教练陈吉勇培养了我,我又培养了新一代冠军,这种传承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胡磊说。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运动员退役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徐玉珠、赵贤栋、袁朗乐等一批优秀运动员,昔日是赛场上的佼佼者,今日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冠军的教练。

肖峰、曾小云夫妇的故事,则是体校人才引进的生动写照。这对曾经的全国冠军夫妇到校工作不到一年,就挑选出18个水上运动项目的好苗子,其中15岁的刘子豪已入选第十五届全运会阵容。“学校提供了最好的育人环境,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抓训练、促提升。”肖峰感慨道。

“正是始终坚守追求卓越的信念,以及良好校风学风的代代传承,市体校才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续写新的传奇。”市体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燕珍说,近五届奥运会,市体校共获得4金2铜,创造了届届都有奥运奖牌的辉煌成绩。

严管厚爱 金牌背后的汗水与温馨

“平时不流汗,比赛想得冠军是不可能的。”田径教练袁朗乐的话直白而深刻。训练场上,袁朗乐以“严”著称。她的学生、亚洲女子跳远冠军熊诗麒曾无数次在训练中流下眼泪,但正是这种严苛训练,铸就了冠军的坚韧品格。严厉的背后是母亲般的关爱。在袁朗乐的手机微信里,熊诗麒的备注是“熊孩子”,数百条聊天记录,有技术指导,更有生活上的嘘寒问暖。

在市体校,除了严慈相济的体育教练,还有传授知识和滋养心灵的文化老师。在这里,体育教练是“爸爸”,文化教师是“妈妈”,共同给予学生完整的校园生活。“苏妈,这种月饼太好吃了,我还要两个。”今年中秋节,孩子们因训练不放假,文化老师苏家梅就从家里带来了一大包月饼分给孩子们。这里不仅有“苏妈”,还有“田妈”“姚妈”……

像这样的情景,在市体校已是常态。学校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实施文化教育提质工程。探索实施“分时弹性”教学制,对于外出比赛的运动员通过“云课堂”补学。班主任采用“教师+教练员”组合配备模式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中职生参加高考的本科升学率达到了50%。培育“双师型”教师13名,开设了舞蹈、音乐、摄影、趣味英语、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开设“冠军讲堂”,邀请奥运冠军返校交流互动,树榜样、激斗志。构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联合高校开展运动员心理筛查及赛前辅导。

“我们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不断进步。”苏家梅说,文化课教师团队通过精心备课,打造生动课堂,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学校还组建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赛前心理辅导。“经过心理训练,运动员的注意力明显提高,成绩逐步提升,尤其是针对射击队开展的正念心理训练,大大提升了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心理健康教师邓珊说。正是市体校教练和老师们全方位的陪伴与呵护,让远离父母的孩子们专心训练,茁壮成长。

创新发展 科学选才与开放融合

11月4日,刚刚结束早上的训练,田径教练徐玉珠就驾车前往夷陵区樟村坪。这是她两个月内第二次往返5小时家访,只为不错过任何一个好苗子。“挑选人才不仅要看天赋,更要看孩子的决心和家庭的支持。”下午4点多又匆匆赶回训练场的徐玉珠说。

近年来,市体校积极探索选才育才新路径。体育支教成为发掘人才的重要渠道,教练们深入全市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指导的同时发掘优秀体育苗子。2021年至2024年,共有35名教练员走进16所中小学开展体育支教2万余人次。

拳击教练谭俊深切感受到学校挑选人才方式的变革:“学校实施‘阳光选材’方案,严把身体形态、生理指标、体能测试等‘入口关’,实现了选材科学化、训练数据化、康复精准化,构建运动员全周期动态数据库,提升训练质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市体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举办“体校开放日”、开展“体育下乡”行动、举办公益培训等,将体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近年来,学校承办了“长江三峡赛艇公开赛”“全国青少年射击锦标赛”等赛事。

学校还开展特色共建,不断拓展育人维度。与全市36个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依托葛洲坝实验小学开展跳水和体操项目;依托绿萝路小学开展激光枪射击项目;支持常刘路小学开展武术项目。还与省直崇仁中心、洪山中心签订体育后备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进一步畅通人才培养渠道。

夜幕降临,训练场的灯光依然明亮。那些在夜色中挥汗如雨的身影,正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新的传奇。在这里,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明天的冠军。(记者黄春梅、时刚,通讯员邓珊/文,通讯员王春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