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莴苣田里的“亏赢辩证法”

2025-11-08 06:5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深秋的当阳市坝陵街道群益村,丰收的莴苣田绿浪翻滚。11月5日早上8点,55岁的菜农宋进民踩着露水走进菜地,弯腰、握杆、挥刀、收获,动作一气呵成。“一斤批发价三块多,一亩地产值两万元!”这位种了30多年莴苣的“老把式”直起腰,脸上漾开笑容,“这样的好年成,多年难遇。”

田埂另一边,来自湖南的客商已守候三天。“带着现金来,却经常空车回去。”一位经销商感叹,“这里的莴苣根本不愁卖。”“这多亏了杜书记和合作社,不然我们坚持不到现在的好行情。”宋进民口中的“多亏”,是村党总支书记杜兴国和他带领的群益蔬菜专业合作社经历的真实“亏账”。

今年春天,莴苣市场遭遇“倒春寒”,收购价暴跌至每斤一毛钱。面对满脸愁云的种植户,杜兴国做了一件让人瞠目的事:合作社出资80万元,以每斤五毛的保护价,收购了300户种植户的100多万斤莴苣。

“这不是明摆着做亏本生意吗?”面对质疑,杜兴国拔起一根莴苣说:“这时候不拉他们一把,以后谁还种莴苣?菜农没了信心,产业就真完了。”

这批莴苣被腌制成半成品销往湖南,合作社净亏20万元。但在杜兴国的算盘上,这却是一笔“划算账”:“亏了钱财,赢了人心。300户菜农的种植信心保住了,值!”

这样的“亏本买卖”,杜兴国每隔三五年就要做一次。保护价收购,已成为群益村菜农的“定心丸”,应对市场波动的稳压器。

在杜兴国的“账本”上,还有更“亏”的投入。

“种子免费发,化肥按进价给,技术服务随叫随到。”合作社理事罗卫国掰着指头算,“这些项目,账面上经常是亏的。”

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合作,每年投入研发蔬菜新品种。产出的优质良种,却先免费提供一年给社员试种。“第二年见到效益再适当收费,见不到就当我们自己交学费。”杜兴国说。

最让杜兴国牵挂的,是村里日渐老去的种植队伍。他开始了第三项“亏本生意”——动员年轻人返乡。

“我在外一年能挣十来万,回来种菜亏了怎么办?”90后青年张丰直言不讳。7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的他,逢年过节回家,总会碰到上门唠叨的杜兴国,“我帮你流转土地,提供种植技术,包销产品,亏了算我的!”杜大哥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张丰,2018年回乡种莴苣第一年就收益十几万元。如今已成为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的他,经常被请去周边村为菜农授课。“现在一季收入抵外面打工一年!”张丰笑着说,“每天能陪老婆孩子,比在外漂泊强多了。”

杜兴国的“亏本生意”,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里都有本“明白账”。2021年,村民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而产业发展的答卷,更加动人。如今的群益村,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有机蔬菜露天基地,莴苣复种面积超一万亩,年产量达6万吨,产值突破亿元,菜农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在合作社带领下,群益莴苣实现了一年三收,从8月底一直卖到来年5月,销售周期长、上市时间早,牢牢占据了市场主动。

“亏的是眼前,赢的是未来。”杜兴国指着不远处的智慧育苗工厂说,4900平方米的温室内,智能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确保育苗成功率高达99%。这里年培育600万株蔬菜苗畅销全国,成为群益蔬菜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杜兴国的“亏本生意”还在继续,但账本上的答卷愈发精彩:群益莴苣已启程国际化发展之旅——在恩施、内蒙古发展的2000多亩高山反季莴苣基地长势良好;成功办理蔬菜出口相关备案手续,蒙古、非洲市场考察顺利,红叶莴苣、甘蓝、西蓝花即将漂洋出海,“端”上全球餐桌。

“亏的是小利,赢的是大局。”杜兴国说,为了乡村振兴,这种“亏本买卖”他要一直做下去。(记者张锴,通讯员唐咪、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