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06:5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初冬时节,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的脐橙示范园里,金黄果实挂满枝头。丰悦脐橙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学伦站在山坡上,轻点手机屏幕,智慧灌溉系统立即启动,水肥顺着滴灌管道精准送达每一棵橙树。不远处,单轨运输机如“小火车”般在果园中穿梭,将饱满的九月红脐橙从山上运到集散点。“如今管理几十亩果园,比以前轻松多了!”王学伦笑着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秭归县推动脐橙产业向现代化转型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在“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自然条件下,秭归县以数字技术赋能,以优良种苗为“芯片”,延伸产业链条,秭归脐橙产业焕发新活力,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秭归脐橙综合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培育出12个柑橘产业“亿元村”,带动近26万人持续增收,种植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数字画像,智慧种植激活果园潜能
不久前,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申请的“三峡柑橘产业大脑地块信息数据集”获得湖北省首张由行政机关完成的公共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标志着当地农业数据资产化迈出关键一步。
脐橙虽是秭归支柱产业,却长期面临地块零碎、数据分散等挑战。全县共有种植地块451253块、橙农42278户。过去因缺乏统一数据标准,制约了精细化种植与科学决策。
为此,秭归县市场监管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攻坚,建立统一编码与数据体系,融合农户信息、地块属性、环境因子等多源数据,为每块橙园绘制包含海拔、坡度、树龄等信息的“数字画像”,并实现墒情、病虫害、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大脑”已覆盖种植规划、生产管理与政策制定全流程,预计能使产业管理效率提升30%以上。
目前,秭归已建成智慧种植园25处,18万亩脐橙基地实现太阳能生态管护,5万亩基地实现智能数据采集、水肥一体化应用和智慧植保全覆盖。
种苗“芯片”,良种繁育夯实产业根基
产业现代化,种苗是“芯片”。
在九畹溪镇的柑橘苗木良种繁育基地,一批叶色浓绿、根系健硕的脐橙苗正在装车,即将发往重庆奉节。“这批苗栽下去两三年就能挂果!”老客户吴明兵一边清点一边说。为了这批苗,他专程驱车数百公里而来。
另一边,巴东县茶林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纯宇也在装运新购的500株早红脐橙苗。“这儿的苗长势好、挂果稳,我们前后买了1万多株。”他坦言。
作为国家级育苗示范基地,这里配备防虫温网室、自动化喷灌系统、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现代化装备,形成完整的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和“三园三圃”功能分区,实现从种质资源到市场终端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销售优质无病毒种苗超2000万株,覆盖全县90%以上种植区,并远销多个省市。
“我们保存了130个脐橙品种资源,拥有4个自有品种权,为秭归四季有鲜橙的产业格局提供了核心支撑。”基地负责人向玉龙介绍。目前,秭归脐橙检验检测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将为种苗安全再添一道“保险”。
全链赋能,“橙子”出山插上数字翅膀
在秭归果乐迪公司,一条柑橘精深加工生产线近日进入试生产。“这条线年消耗5万吨残次果,可创造10倍附加值!”公司负责人王琼说,全面投产后年综合产值将突破2亿元。
近年来,秭归县大力扶持柑橘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相关企业10余家,开发出脐橙酒、脐橙醋、脐橙茶等深加工产品120多种,实现“从花到果、从皮到渣”全利用,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成以“维楚云仓”为核心的综合性供应链基地,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与服务高效整合,做到“当日下单、当日发货、48小时送达全国”。配套的自动化光电分选线可精准检测糖度、果径等指标,确保发往全国的脐橙品质统一。在云仓带动下,全县已形成8100余家网店、2600家电商企业组成的线上销售矩阵,年网销额超40亿元,带动就业6万余人。
面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挑战,秭归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采收。目前已推广山地小型农机1万余台(套),建成运输轨道2200余条、总长30万余米;培育脐橙社会化服务组织1078家,年服务面积超65万亩次,助力“秭归橙农”成功创建省级劳务品牌;全县拥有持证飞手2000余人、农用无人机760台,形成“树下采、轨道运、空中飞”的高效作业模式,为脐橙出山装上“数字翅膀”。(记者胡兴军,通讯员郝明曦、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