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从“生产岸线”到“生态画廊”

2025-11-08 06:5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秋日的宜昌滨江,天高云淡,江水如练。昔日机器轰鸣的码头岸线,如今已化身为市民休闲漫步的生态廊道。凭栏远眺,江面水鸟翩跹,岸边层林尽染,绵延50公里的滨江画廊在眼前徐徐展开。

“50里滨江50景”的美丽蜕变,正是宜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宜昌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双十行动”,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生态答卷。

治污攻坚,守护一江清水。漫步焕然一新的滨江步道,脚下是投入近50亿元改造的污水管网系统。这些城市的“毛细血管”,将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从五年前的43.34%提升至81.95%。放眼全域,9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1630个入河排口实施“一口一策”精准管控。如今,长江干流宜昌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在这里化为现实。

生态修复,重现生机活力。总投资103亿元的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让3615.7公顷土地重披绿装,2095.88公顷湿地再现生机。至喜长江大桥上,不时可见“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悠然游过——这座为保护洄游通道而采用“一跨过江”设计的大桥,已成为宜昌生态优先的典范。更令人欣喜的是,江豚种群增至4个23头以上,“江豚逐浪”成为峡江新景。

绿色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宜化楚星老厂区最后一根混凝土立柱的倒下,标志着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圆满收官。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万华化工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推动磷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跃升。“长江三峡1”号、“三峡氢舟1”号、“葛洲坝”号等绿色船舶相继下水,标志着宜昌在“电化长江”“氢化长江”新赛道上全面开花。

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宜昌携手荆州、荆门、恩施等地开展跨区域协同立法,在长江干流等19条河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考核兑现推动水质持续改善。在黄柏河、柏临河流域,一支整合138项行政执法权的综合执法队伍,彻底破解了“九龙治水”的困局。

宜昌将继续扛牢“立规之地”的政治责任,筑牢三峡生态屏障,打造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昌作出新的贡献。(记者杨婧、通讯员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