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国内> 正文
以城为媒 联农共兴——千亿首衡城“链”活湖北农业

2025-11-06 14:24 来源:孝感日报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捷报频传,喜讯连连。继今年6月26日交易量突破1000万吨后,孝感首衡城再迎历史性时刻——截至10月13日,累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这个湖北最大的“菜篮子”,开业未满2年便实现累计交易量超1000万吨、交易额超1000亿元的“双千”目标,累计对接湖北50万亩种植基地,推动275万吨湖北农产品走向全国,直接和间接带动3.7万人实现就业,华中农产品流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巩固,正阔步向华中地区最大“菜篮子”“果盘子”迈进。

强基赋能:政府搭台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

走进首衡城水果交易区,果香四溢,泰国金枕榴莲、越南红心火龙果等20余个国家的进口果品在此集散,时令水果应有尽有,佳农、佳沃等60多个国际品牌扎根布局,外地调运的香蕉日均近千吨供应华中市场。

在蔬菜交易区,孝感本地的云梦藜蒿、汉川莲藕、肖港小香葱等“鄂字号”农产品通过冷链网络销往全国,真正实现全球果蔬汇聚,华中各地分销。

“藜蒿走货量十分可观,主要发往南京、合肥、长沙及湖北各县市区。”在首衡城云梦蔬菜专区,首衡城星诺商行负责人王丽介绍,“以前担心卖不出去,现在订单不断。”

自孝感首衡城落地以来,孝南区始终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载体,统筹交通、冷链等基础设施配套,助力项目打通“全球采购+区域分销”闭环。

截至目前,首衡城市场已吸引全国头部商户3000余家,涵盖294个品类、1000余个细分品种,“一站式采购”满足全场景需求。

“政府帮我们打通了产销链路,今年夏橙销量突破40万斤!”秭归商户杨芳的感慨,道出了商户们的共同心声;河南信阳的采购商也表示,依托首衡“南北双核”布局,南货北运、北货南调都有最优路径,效率大幅提升。

智慧引领:政企协同激活数字发展新动能

千亿交易额的背后,是首衡城强劲的“智慧引擎”支撑,孝南区推动“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成果。

在首衡城展示中心,“四网”融合平台数字化显示屏上实时滚动显示着蔬菜、水果、水产、冻品等交易信息。轻点电子屏幕,可以清楚知道当日成交货量、成交金额、进出场车流量统计、货物信息明细、从业人员信息、检测信息、辐射城市信息等数据。

为提升市场运营效率,孝南区支持首衡城以全方位智慧供应链体系筑牢发展根基,创新构建“商网、天网、地网、金网”四网融合平台,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园”智慧化管理。

这套体系让市场运营更高效、更透明:园区数字化大屏实时刷新交易动态,为商户调整经营策略、采购商精准选品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市场运营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更重要的是,这一智慧体系正持续释放民生价值:通过实时交易数据,系统可精准分析市场趋势,指导上游种植户调整生产结构,有效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线上线下联动的“24小时不打烊”商贸模式,不仅拓展了商户销售渠道,更保障了华中地区“菜篮子”“果盘子”供应稳定。

联农兴农:产业链延伸绘就共同富裕图景

清晨6点,孝南区肖港镇白湖社区的田垄间已飘起葱香。拔葱、分拣、打捆、清洗、包装……一捆捆新鲜小香葱被快速装车,不到1小时就到达孝感首衡城。

通过与首衡城建立蔬菜基地,白湖社区250多亩的撂荒地被成功盘活,还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基地每天雇佣100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人员,从事拔葱、分拣等工作,人均日收入100元。

依托“市场+基地”模式,首衡城已对接湖北50万亩种植基地,带动近2万农户年均增收5至8万元,275万吨“鄂字号”农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

以云梦藜蒿为例,通过首衡城平台,种植规模已扩大至1.5万亩,年产量8100万斤,白合花菜省外销量占比提升至40%;肖港小香葱日均销售20吨远销新疆,带动800亩撂荒地复耕。卧龙乡依托首衡城商户的订单支持,盘活600亩闲置河滩地种植生态娃娃菜,亩产6000余颗,得益于首衡城的高效分销渠道,登陆武汉、长沙等城市商超,日销2万袋实现“优质优价”。

首衡城的助农效应正在向全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向标准化、智能化升级,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能。

与此同时,首衡城的快速发展,带动3.7万人就业,以及周边交通、商业配套同步升级,昔日城郊乡野逐步蜕变为现代化产业新城,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站在“双千”新起点,首衡城的升级步伐仍在加速:K1农产品加工区一期满租运营,佳农宝菜、华中首家贝贝南瓜加工企业等品牌企业纷纷落户;50万吨智慧冷链中心即将建成……

未来,首衡城将紧扣市场需求,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步伐,丰富完善冷链、预制菜、网红食品等项目业态,依托产业集群、数智平台、种植基地,构建食品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切实发挥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湖北农业从“产得出”向“卖得好、价值高”跨越,真正实现从“流通枢纽”到“产业价值高地”的进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全媒体记者王德强 通讯员张珂 祝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