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06:4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巍巍三峡雄峙江畔,滔滔长江奔涌向前。
宜昌,这座因三峡工程闻名世界的“水电心脏”,在“十四五”的奋进征程中,正以铿锵步伐完成从“世界水电之都”到“清洁能源之都”的华丽跃升,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近年来,宜昌锚定市委战略部署,以“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目标为引领,一手紧握清洁能源供给优势的“金钥匙”,一手擘画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如今,一条覆盖清洁能源生产、存储、应用全链条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加速成型,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11月5日,初冬的暖阳洒在长阳清江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建设者们三线作战——上水库施工紧张有序,下水库施工紧锣密鼓,地下深处的洞室群持续掘进。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该项目正全力推进上水库边坡开挖与下水库围堰两大节点工程,全力冲刺2025年阶段性目标,为2029年首台机组投产奠定基础。
重大工程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格局与后劲。在宜昌,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清洁能源重大项目正加速布局、落地生根:7个抽水蓄能电站成功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长阳、远安、秭归三地项目梯次推进,未来将变身“超级绿色充电宝”,为电网调峰填谷、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提供强力支撑;页岩气探明储量突破5000亿立方米,宜昌被正式列入国家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地下“绿色宝藏”的开发利用进入快车道;“金上工程”“宁湘工程”宜昌段即将投入运行,川气东送二线宜昌段已开工建设,一条条国家能源大动脉在此交汇,让宜昌跃升为全国举足轻重的能源枢纽地标。
11月5日,在兴发集团宜都绿色生态产业园,湖北兴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电池级磷酸铁前驱体产品正持续下线。
“我们生产的磷酸铁产品纯度高、一致性强,能够充分适配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工艺要求。”据兴发集团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三级研究员郑磊博士介绍,该公司产品可满足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和储能电池长续航性能的需求,并顺利进入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多家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目前,一期项目已实现满产满销,二期项目正加快推进。
这正是宜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依托“磷矿资源-新能源材料-电池制造”的产业闭环,我市已建成新能源电池产能80GWh,高标准谋划布局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四大船舶工业园区,并加快探索发展多元储能,两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
宜昌的清洁能源发展雄心,不止于岸上,更挥洒于母亲河。作为“气化长江”的排头兵,国内水运行业应用LNG试点示范项目已于秭归投运;作为“电化长江”的策源地,宜昌岸电经验被国家部委向全流域推广;作为“氢化长江”的首创者,国内首艘氢燃料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成功首航,开启了内河航运“氢”时代。
强大的清洁能源产业离不开基础供给。据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宜昌市持续巩固其作为国家重要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截至2024年底,全市发电总装机规模达3162万千瓦,累计年发电量1159亿千瓦时,其中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高达93.5%,构成了以水电为主体、新能源和页岩气为两翼的多元供应格局。仅2025年上半年,风光发电装机便增长59.6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32%,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从澎湃的绿色动能到落地的战略工程,从坚实的基础设施到领先的示范应用,“十四五”期间,一个千亿级的绿色产业链正在峡江两岸崛起,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记者杨春艳、通讯员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