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06:4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初冬清晨,兴山县榛子乡还笼罩在薄雾中,曾东浩的面包车已开始了一天的配送。车窗外,昭君国际滑雪场工人们正加紧装饰大厅,不远处的昭君·皓月云居项目封顶作业紧张有序。
“今天要送四单。”曾东浩的面包车稳稳停在农户门口。这个土生土长的榛子乡人,如今是乡里小有名气的“电器老板”。去年他注册了宜昌九莲塘商贸有限公司,今年1—10月销售额已突破150万元。
在榛子乡,像曾东浩这样在家门口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这场美丽的蝶变,源于榛子乡以治理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治理破局: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榛子乡的变革正是从治理创新开始的。
“以前各家做各家的,有的乱涨价,有的卫生跟不上。”“山里人家”民宿客栈老板罗普民点开手机里的旅游服务业协会群,“现在不一样了,群里每天都有新消息:公示住宿餐饮指导价、通知卫生检查、协调垃圾清运,比以前规范多了!”
发展的瓶颈,最先从治理上突破。榛子乡没有让“好风景”败在“差体验”上,而是通过成立旅游服务业协会,率先在行业标准上“破题”。
榛子乡旅游服务业协会秘书长袁裕崇介绍:“治理方式的创新,把分散的经营户从‘各自为战’变成‘抱团发展’。”现在商户们互相推荐客源,忙不过来时主动搭把手,游客消费更放心,商户做生意的底气也更足了。
产业跃升:从“过路游”到“目的地”
昭君国际滑雪场改扩建升级项目建设现场,车辆机械轰鸣声交织,挖掘机、曲臂车等设备高效运转……这是榛子乡产业跃升的缩影。
“治理的‘软环境’跟上了,产业的‘硬实力’才能起来。”榛子乡党委书记向闯指着远处的昭君国际滑雪场介绍,“以前游客‘转一圈就走’,现在能住上两三天,靠的就是治理规范后,精准布局的新业态。”
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榛子乡摒弃粗放发展模式,以规范治理为基础,今年来精心谋划和引进了36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云雁山庄、昭君原野全民健身中心、幸福里文体中心等,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儿童游乐设施配套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据了解,今年以来,榛子乡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1%。一系列新业态的建成与运营,使榛子乡完成了从观光点到度假区的华丽转身。
民生改善: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致富”
曾东浩的经历是榛子乡群众在家门口致富的缩影。2010年,他借着“家电下乡”政策回乡开了家30平方米的小店。2018年兴山县启动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他敏锐察觉到商机,果断扩大经营。
“避暑季最忙时,一天要送十几趟货,比在外务工强多了。”曾东浩笑着说。
在榛子乡,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我家小厨”等农家乐接连开张,清风苑安置小区变成20户民宿集群,每月能接待上千名游客。治理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正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
“这里能打球、散步、看节目,住着比城里还舒心。”来自武汉的紫龙山业主蔡贵珍说,“交通也越来越便利,高铁直达县城,下火车50分钟就能到这里。”
榛子乡的实践体现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推动城市和农村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黄昏时分,昭君国际滑雪场的灯光渐次亮起,曾东浩结束了一天的配送。他说自己正准备扩大店面,因为“明年游客肯定会更多”。(记者万春风,通讯员杨雪、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