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国内> 正文
乡村振兴的襄阳答卷:环境蝶变引产业,千年茶乡酿新香

2025-11-05 16:03 来源:汉水襄阳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金秋时节,襄阳乡村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从高新区黄庄社区“稻虾共养”基地里游客的欢声笑语,到保康、谷城层层茶山上沁人心脾的茶香,一场关于乡村“颜值”与产业“实力”的深刻变革正在荆楚大地上演。襄阳市以“四项行动”为笔,以科技与融合为墨,既描绘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图景,也谱写了传统产业聚势强链的崭新篇章。

环境蝶变引产业 和美乡村绽新颜

今年以来,襄阳高新区以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以“颜值”“实力”双提升让辖区乡镇宜居更宜业。

金秋十月,襄阳高新区团山镇黄庄社区“稻虾共养”特色农旅项目迎来收获。游客杨先生说:“带着小孩一起过来,可以到藕塘钓虾、钓鱼,就在襄阳周边,很近。”

襄阳高新区黄庄社区欣乐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周亮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龙王镇养虾,今年第一年回到自己的家乡养小龙虾,也是看到家乡环境好,而且离市区近,游客可以到这里来钓虾、钓鱼、野炊、团建。

很难想象,如今人气十足的黄庄社区,曾经却是污水横流、垃圾围村的模样。即便坐拥优质土地资源,也因环境短板难以吸引产业落地。近年来,襄阳高新区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先手棋”;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一步步补齐基础设施“硬短板”。如今的黄庄社区,彻底从“脏乱差”蜕变为“洁净美”。

“以前这里都是泥巴路,晚上出门伸手不见五指。” 襄阳高新区团山镇黄庄社区居民卓娟表示,现在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里,家家都住上了小洋楼,每年坐在家里靠土地流转都能有几千元的收入。

环境的“蝶变”,为产业落地筑牢了根基。今年4月,总投资超1000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有机多多示范农场正式落地,项目占地43亩,28个种植大棚目前已完成黄瓜、西红柿幼苗栽种。农场还计划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技术团队,打造集果蔬种植、采摘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

有机多多示范农场商务副经理孙金阳介绍:“这里靠近樊西高速,物流相对方便,在引进中国农大博士后技术团队后,我们准备把这个多多基地做成我们襄阳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西红柿培育基地。”襄阳高新区团山镇黄庄社区党委书记张青山表示,像这样经过流转以后的土地,一亩地1000块钱的收入就进了老百姓的钱包,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就业岗位,另外还给社区创造了服务费,也增加了集体收入。

这样的变化,在襄阳高新区并非个例:新建成的桃园公园,既改善了周边村落生态环境,也为群众增添了休闲好去处;新迁建的团山镇卫生院主体工程已完工,毗邻的养老中心即将新增200多张床位,民生服务“软硬件”同步升级。襄阳高新区团山镇卫生院院长陈东方介绍,预计今年搬到新院子之后,西医及工位会是以前的6倍以上,并且还新拓展了中医康复理疗等业务。

产业兴、乡村美、民生优的背后,是襄阳高新区“功能镇区”建设的强力支撑。今年以来,高新区聚焦22个功能镇区重点项目,通过清单化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下沉、产镇协同发展,还积极争取专项政策资金,推动20多个村级产业项目在镇区周边落地,让镇区成为承接产业、服务民生、链接城乡的核心枢纽。

襄阳高新区城乡建设发展中心乡村振兴科科长母文旭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四项行动’成果,推动镇区功能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让镇区既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更成为群众安居的‘福地’。”

茶产业链上求“新” 千年茶乡酿“香”途

紧抓科技、多元、绿色、融合关键方向,多点发力推动茶产业聚势强链。近年来,我市以"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为引擎,建基地、壮龙头、强品牌、延链条,推动“老树叶”走向高端市场和国际舞台,酿出“新茶香”。

秋雨过后,保康九皇山茶树层叠如浪、翠绿欲滴。就在前不久,这里成功入围全省首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保康县城关镇九皇山村村民张井青说:“我家茶园全部实行有机化管理,不仅茶叶品质上去了,价格也更有保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保康县城关镇九皇山天宝茶厂负责人方超表示,在完成松土、除草和修剪病虫枝后,接下来将统一施有机肥,增强茶树营养储备与抗寒能力,确保茶叶品质持续提升。

为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这两年,保康高位统筹,整合各类政策资金近3000万元,重点支持低产茶园改造、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绿色有机认证,并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业链条,将夏秋茶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到目前,当地已有30个连片茶叶基地获得有机或绿色认证,4家茶企获得出口资质,年出口精制茶、茶叶萃取液等深加工产品超过1000吨,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保康高地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怀刚说:“我们从采摘到加工全程严把质量关,今年已出口绿茶150吨、红茶50余吨,预计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记者从保康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保康作为襄阳高香茶核心产区,现有茶园20万亩,带动5万余人就业,2024年加工茶叶8800多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预计2025年还将增长6%以上。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从一座茶园到一方振兴。近年来,我市重点从品牌突围、科技驱动、市场带动三个方面发力,扩规模、提价值、增效益。在谷城玉皇剑景区,“茶叔叔”奶茶店人气爆棚,千年茶文化正融入现代新茶饮,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打动消费者。“茶叔叔”奶茶店店长陈欢欢表示,新茶饮采用玉皇剑非遗传承有机茶粉和72小时冷链直达鲜奶,按比例制作而成,它的口感非常丝滑细腻,没有“科技与狠活”。

茶产业的创新不止于奶茶。 在玉皇剑公司制茶车间,手工制茶师高三嫂介绍,清晨采摘的鲜嫩桑叶,在180℃的铁锅中,经过抖、翻、炒等传统工艺杀青,一步步变成可冲泡的桑叶茶。

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于学表示:“我们把茶园当成景区建,通过一系列新产品的开发,我们延长了茶叶产业链,使当地百姓在致富增收上也有更多的抓手。”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千年茶乡的“老树叶”走向高端市场和国际舞台。近年来,襄阳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提高辐射带动力,全市4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茶园面积占全市七成以上,产值近60亿元。今年春季,虽然受持续春旱影响,全市春季干毛茶的产量依然突破10000吨,产值达38亿元,襄阳高香茶发展质量与效益进一步巩固提升。

聚力“四项行动” 加快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基础在环境。襄阳的实践表明,当整洁的村道取代泥泞土路,当智慧的芽苗在沃土中生长,希望的田野便拥有了无限的可能。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老树叶”到“新茶香”,这场深刻的蜕变不仅是环境的更新、产业的升级,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映照。襄阳乡村,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奔赴在宜居更宜业的振兴大道上。

记者:李随群 尹琳

协助拍摄:谷城台 保康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