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06:1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流转土地有租金,农家乐生意有收入,守着家也能得两份钱,这日子真有奔头!”11月3日,说起如今的生活,远安县鸣凤镇双泉村村民喻官明脸上洋溢着满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一要求在远安通过“生态增值、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实践,转化为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自2023年起,远安县围绕“一轴一心两区”布局,以鸣凤镇、花林寺镇8个村为核心阵地,开始了一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实效的实践。
两年间,远安县累计筹资5.88亿元,为片区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如今,片区农文旅综合产值已突破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超20%,和美乡村画卷正在丹山碧水间徐徐展开。
沿着县域经济大动脉224省道前行,记者发现,远安乡村颜值正在发生蜕变。双泉村、花园村、桃李村组团建起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中心,花林寺村、高楼村、木瓜铺村、卫家岗村组团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区,以龙凤村为核心建设高山康养度假区,44个建设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过去村里土坯房乱搭,河道里漂着垃圾,现在小洋房整齐划一,河边能散步,广场能跳舞!”看着家门口的变化,双利村村民李文满感慨万千。
改变源于远安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推进相关整治。两年来,片区拆除土坯房1100平方米、腾退土地1620平方米,用废旧瓦片、陶罐砌起300余米文化景观墙,打造9处文化小广场;改造美丽庭院584户,清淤河道7.2公里,硬化公路21公里。
如今,片区集中供水覆盖率95%,无害化厕所普及率93.5%,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环境美了,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远安的答案是深耕“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在位于花林寺镇花林寺村的龙仰书院,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2023年,花林寺镇引进龙仰投资集团,将其改建为集研学、住宿、餐饮、非遗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
项目建设过程中,花林寺镇结合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对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将文旅产业与乡村风貌有机融合。龙仰书院从今年7月份试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带动百余人就业。
而在金家湾生态庄园,投资3600万元建成的生产线,将豆饼、冲菜等农家小菜做成标准化产品,年产量超1000吨,庄园里的农耕博物馆还成了“网红打卡点”。
与此同时,瓦仓大米产业示范园、高楼千亩水果采摘园、桃李千亩园林景观等10余个农林示范基地相继建成,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入驻。
借助“农合联”体系,高山蔬菜、蜂蜜等5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0亩钢构大棚、5座冻库保障产销,“山峡情”蜂蜜等地域品牌越叫越响;“鸣凤味道”直播带货更是火爆,泉水米、葛根粉搭配丹霞文创礼盒,单场销售额破万仅用10分钟,2024年片区特色农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
产业的兴旺,最直接的体现是村民的腰包。“在桃花岭双泉酒店上班,一个月能拿4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曾经在外打工的花园村村民陈先芬,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目前,双泉酒店年提供岗位200余个,农特加工中心、国家级汽车测试场等创造就业岗位超250个;32家主题农家乐“一店一特色”,户均年增收3万元;拈花谷、花间客栈等民宿联盟年营收超200万元。
两年来,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7万元增至3.01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突破30万元,不少在外打拼的人纷纷回村开民宿、搞种植,乡村活力满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远安县财政局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负责人尚晓明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记者曾雪彬,通讯员李双骏、吴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