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汉字文明如何“活”在当下?

2025-11-03 09:0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秭归柳林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迄今所知最早的汉字,这一发现将汉字源头推溯至7000年前。在三峡移民博物馆前静静陈列的“朱、隈、爻、龍”等八个古文字,不仅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更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古文字学家冯时的研究成果,使柳林溪遗址成为解码中华文明起源的新坐标,为汉字演化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发现的震撼之处,不仅在于时间维度的突破,更在于其印证的文字系统性——7000年前的先民已形成约定俗成的文字规则。从柳林溪遗址出土的千余件陶支座、232个刻划符号中识别出的八个单字,已超越随意涂鸦的阶段。其中一件陶支座上的“五田文”组合,三个字与甲骨文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证明了7000年前的中国先民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文明观。

汉字从陶支座上的刻痕延续至今,这种活态传承在世界文明史上堪称奇迹,也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三峡工程蓄水前的抢救性发掘,让这份文明遗产免于永沉江底,成为考古与文物保护的成功典范。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我们对“守护文明根脉”的自觉担当。

透过这些千年文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民族自豪,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责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如何将这些古老文明符号转化为当代传播力量,已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课题。

激活文明基因,从来不是简单复刻过去,而是在“守”与“创”之间找到平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转化为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广泛传播力的文化符号。对宜昌而言,柳林溪古文字不仅是“考古成果”,更是长江文明建设中的“文化锚点”。这座依江而生的城市,该如何扛起“守护长江文明基因”的责任?

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汉服簪花”的复兴逻辑:不只是复刻陶支座的形制,更可在滨江步道设计中融入古文字纹样,让市民在散步时与“7000年”不期而遇;不只是举办学术研讨会,更可开发面向青少年的“古文字解谜”课程,让文明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7000年的陶上朱墨,今日仍在书写新的答案。对古文字的守护与创新,本质上是对“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持续叩问。当“五田文”的纹样闪烁于宜昌的滨江灯光秀,当国际学术会议上响起对柳林溪文字的讨论,这份文明遗产才算真正完成了“活态传承”——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过去式”,而是指引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