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11:5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湖北省枝江市原创音乐作品《追春》成功入围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最高奖项——“群星奖”音乐门类终评。这不仅是枝江文艺创作的一次华丽亮相,更是其近年来深耕本土文化沃土,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田间地头到国家舞台,枝江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蓬勃的创作活力,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追春”乐章。
深挖本土资源,让文化根脉“活”起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植于独特的历史地理脉络。枝江在推动文化发展中,始终将梳理、保护与活化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基石。一方面,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枝江的民间吹打乐等非遗项目,通过系统性记录、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得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为《追春》等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养分和精神底蕴。另一方面,着力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枝江地处江汉平原,长江穿境而过,稻作文化、水文化、楚文化交织融合。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生活,从这些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中汲取灵感,将地方的民风民俗、劳动场景、自然风光转化为艺术语言,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枝江味道”。这种对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确保了枝江的文化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坚实根基和独特魅力的“在地”表达,让深厚的文化根脉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活”起来,成为滋养群众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创新表达方式,让文艺精品“立”起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枝江在文化发展中,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简单呈现,而是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表现形式和创新路径。《追春》的成功,正是这种创新实践的典范。它巧妙地将现代音乐语汇与地方文化元素相融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舞台表现,生动描绘了人民勤劳耕耘、追求幸福生活的画卷,引发了观众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单一作品上,更贯穿于枝江文化发展的整体策略中。例如,枝江市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节庆、艺术赛事,搭建起鼓励原创、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作热情。同时,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让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更快、更广地触达受众。正是这种紧跟时代、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得枝江的文化产品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从“高原”走向“高峰”,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品牌,让“枝江故事”随着文艺精品的传播更加响亮。
推动融合发展,让文化动能“强”起来。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也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枝江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力量,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及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释放文化的综合效益。在文旅融合方面,枝江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和线路,如挖掘历史名人故事、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点等,使文化成为吸引游客、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要素。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文化元素的注入提升了相关产品的附加值,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最终服务于人民。枝江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如“文化下乡”“村晚”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使得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转化为推动枝江全面进步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动能,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追春》的旋律在国家级舞台上回响,标志着枝江文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枝江的实践表明,只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本土、勇于创新、善于融合,就能在广阔的田野上催生绚丽的文艺之花,就能在深厚的传统中孕育面向未来的文化力量。展望前路,枝江将继续以“追春”的执着与热情,在文化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绘就更加壮美的新时代文化画卷。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问安镇人民政府 梅慈宇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