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长江潮涌 文润宜昌——“十四五”期间宜昌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10-30 06:0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10月28日,电影频道主持人打卡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走进满意楼电影博物馆、留光·宜昌城市数字记忆馆等地,实地感受这座城市百年光影变迁。 (记者周卓然 摄)

9月6日,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在宜昌举行。(记者周卓然 摄)

“太幸运了!我抢到了闭幕式的票。”临近10月底,宜昌市民的朋友圈被“惠民观演盲盒券”刷屏。这张通往10月30日举行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2024-2025 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系列活动的门票,成为全城热议的焦点。

就在这个秋天,一场以“唯见长江 光影绽放”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将在宜昌奥体中心上演,以“电影+大数据+文旅”的创新模式,展现电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

当最后一束舞台灯光在话剧《屈原》的落幕中缓缓暗下来;当长江边的非遗市集里,孩子们踮着脚看手艺人将一块泥巴捏成栩栩如生的凤凰;当“村晚”的歌声在桃林中随风飘荡……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十四五”期间宜昌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这五年,宜昌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文化蝶变:让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盛宴,化为寻常百姓的日常体验;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脉,激发出引领风尚的产业活力。文化艺术不再是静默的背景板,而是驱动城市发展、连接世界舞台的澎湃动能。

从“文化地标”到“世界焦点”

在长江与三峡的交汇处,一座承载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崭新姿态向世界张开怀抱。就在不久前,以“知音湖北 大美长江”为主题的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宜昌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名境外旅行商及各界代表共600余人齐聚于此,共商文旅合作大计,标志着宜昌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步伐全面提速。

同期举办的“峡区旅游嘉年华”中,国际旅游研究院理事会主席Karl Wöber教授赞叹:“宜昌正从地理门户转型为国际文旅枢纽。”

这一转型,在去年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成功实践中早已显现端倪。当夜幕降临宜昌奥体中心,2024年11月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的璀璨灯光曾照亮无数张期待的脸庞。现场观众薛辛激动地说:“家门口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出,作为宜昌人真的很自豪!”

那场盛会通过40余家媒体100余个平台账号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3394万,在线点赞近200万次。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场文化盛宴的影响力远播海外。央视CGTN以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向全球展示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的精彩内容,“长江文化艺术季”专题、专栏浏览量突破 300万人次,推动长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仅体现在盛大的艺术节,也融入在日常的交往中。2024年5月,来自16个国家的19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5位香港作家到访宜昌,以“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视角,生动讲述宜昌山水人文和城市蝶变的故事。

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带动本土文化“走出去”。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话剧《屈原》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在全国巡演60余场。

五年来,宜昌通过打造长江文化艺术季、全球旅行商大会等国际文化平台,推动屈原文化、非遗项目等本土优质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累计吸引全球超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与参与,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宜昌正以既古老又年轻的姿态,稳稳站立在世界文化的聚光灯下。

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在长江艺术小镇的一间工作室里,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主席、宜昌市作协副主席杜鸿刚结束新剧本的创作。今年3月20日,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及屈原文化主题院线电影《桃花鱼》在宜昌举行首映式,主创团队编导正是杜鸿。

“这部电影就像一尾灵动的桃花鱼,游弋在乡村振兴与长江大保护的时代浪潮中。”他指着窗外的江面说,“我们要让世界看到新时代宜昌的生动故事。”

电影巧妙地将屈想鱼和田小玉的爱情故事与乡村振兴主题相融合。驻村第一书记周英俊带领工作队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保护+文化赋能”的实践,让凤凰溪村实现美丽蜕变。影片不仅在秭归取景,使用宜昌方言,更有多名宜昌籍演员参与演出,浓郁的宜昌风情让观众直呼“简直浓郁得‘不要不要的’”。

《桃花鱼》的成功,是宜昌“十四五”期间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生动缩影。这部由湖北省文联文艺精品签约的项目,其文学剧本改编的广播剧已获多项省级奖项,还入围了首届亚洲艺术电影节“金海燕奖”及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

五年来,宜昌文艺创作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舞台艺术精品迭出,话剧《屈原》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受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2023-2025舞台艺术三年行动计划。该剧在全国巡演60余场,现场观演人数超6万,线上观众达1000万;

影视作品屡创佳绩,在联合央视录制的《诗画中国》第二季《江河万古流》开篇节目中,宜昌委约创作的舞蹈《轻舟已过万重山》全网点击超1亿次,收揽108个热搜热榜。纪录片《我和我的动物朋友》《龙舟》等作品也获得全网关注;

文学美术成果丰硕,歌曲《春天里的山歌》《我是幸福土家人》荣获2024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屈原》、散文集《桥料三重奏》等5部作品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

在专业创作屡攀高峰的同时,宜昌的群众文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2025年初,宜昌14件作品在第五届湖北艺术节上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二。其中,枝江的表演唱《追春》、长阳的山歌联唱《夷水谣》等5件作品荣获“十佳精品”。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宜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创新的文艺生态。五年来,宜昌文艺创作累计推出50余部获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培育8名本土作家入选中国作协。从《桃花鱼》的乡土情怀到《屈原》的宏大叙事,从群众文艺的遍地开花到专业创作的硕果累累,宜昌正以坚实的步伐,在文艺繁荣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以人民为主场 让文化生根

当刀郎将山歌在宜昌奥体中心唱响,万名观众挥舞的荧光棒汇成星海;与此同时,在枝江百里洲镇的农家书屋里,村民向培云正借着崭新的灯光静静阅读。“以前哪想过,在家门口既能看大明星,又能享受这么好的阅读环境。”她笑着说,“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

这一幕幕,正是宜昌“十四五”期间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五年来,宜昌市以“人民的节日”为主题,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超2万场,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推动文化服务从“云端”到“田间”的全域覆盖。

2024年,宜昌演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马克西姆钢琴音乐会、杨千嬅、张韶涵、张信哲、任贤齐、刘若英等知名艺人相继来宜举办演唱会10余场。

“能在宜昌看到这么多高质量演出,说明我们的文化消费环境越来越好了。”市民陈静表示。

演艺市场的繁荣背后,是宜昌从“一场演唱会”到“一座演艺之城”的升级,出台《宜昌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发放文惠卡8152张,带动演出429场,观众8.49万人,实现票房收入500.28万元;话剧《屈原》开展惠民展演23场,观众达2万余人;“红色文艺轻骑兵”年均送戏下乡超1500场,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打造现代演艺市场的同时,宜昌的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同样硕果累累。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全市组建19个普查队,截至去年底完成田野调查文物3127处,完成率93.6%。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宜昌裕孝家庭博物馆晋升国家三级博物馆,三游洞入选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建成开放;

2025年“国潮之夜”非遗体验周中,十大特色非遗课程吸引近1500名市民游客参与,其中青少年占比超60%;

端午文化月、昭君文化旅游节等传统节会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让市民游客深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新春灯会、西陵庙会、元宵灯谜会、“HI村晚”等新春画面则获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全市连续5年获得省级戏曲进校园补助资金,创排的戏曲舞蹈《俏排风》荣获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创新举办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

五年来,宜昌市创新文化惠民模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千万元,构建了从城市到乡村、从专业剧场到基层阵地的立体化文化服务网络,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潮涌长江,文润宜昌。站在“十四五”与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宜昌用五年的实践证明了:当一座城市选择与文化共生,它收获的将不仅是奖项与口碑,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力量。宜昌的文化发展图景,本质上是一幅“人民主场”的生动画卷。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主角;既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这幅共同绘就的文化长卷,正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历久弥新。(记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