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宜昌“花式”劳动课“出圈”记

2025-10-30 06:0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10月27日,卷桥河湿地,五龙小学学生卷起裤腿踏入水塘,手持渔网追逐鱼影。(记者林潇 摄)

10月26日,当阳市王店镇新店村,孩子们参加挖红薯比赛。 (记者黄翔 摄)

10月27日上午,卷桥河湿地举办“金秋稻韵 寻味卷桥河”活动,点军区五龙小学五年级近200名师生到园内挖红薯、摸小鱼、割稻谷,在稻田旁拔河,开启一场热闹的秋收体验之旅。“没想到挖红薯这么难!”现场参与的小学生杨嘉淇说,本来以为挖红薯很容易,原来不光是累还是个技术活,“体验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

上个周末,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组织的百余名宜昌小记者。走进当阳王店镇新店村,挖红薯、割稻谷,感受别样农耕乐趣。小记者们抡起小铲子,秒变“田间特种兵”,开启一场“薯王大作战”;在稻田挥镰刀收割稻谷,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连日来,宜昌各地开展秋收活动,学生和家长对劳动和农耕体验热情高涨,宜昌各地各校也开展了各种“花式”劳动课,搭建起“课堂+田间”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近日,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师生和家长代表们走进学校后山劳动实践基地,于沃野躬耕播种。活动现场,带队老师手把手示范翻土、开沟、播种、覆土的要领,同学们手持农具,挥锄翻地让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肥沃,将一颗颗种子小心翼翼埋入泥土,再两两配合仔细整理田垄……同学们在田地里忙得满头大汗。

“握住锄头的姿势要稳,发力时腰腹带动手臂……”劳动课老师赵亮耐心指导着学生,“你看这颗种子,要轻放,间距得均匀些,这样发芽后才不会挤在一起。”同学们围在一起,认真探讨播种的小技巧。

“看着自己播下的种子,就像种下了一个秋天的约定,很期待它发芽、长大的样子!”2407班学生李宜谋说。播种之后,同学们还将参与作物的浇水、施肥、除草等养护环节,完整经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在春种秋收的时序里,感悟耕耘与收获的意义。

从高中校园的田间躬耕,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特色实践,宜昌各校以多样化形式,让劳动教育覆盖不同学段、落地校园内外。

连日来,宜都创新实验学校开展劳动实践周,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设计了一系列贴合生活的劳动任务。一年级同学们认真整理自己的文具盒:铅笔削得尖尖的,橡皮摆得整整齐齐,尺子归位不乱跑;三年级的“小厨师”们学用电饭煲煮饭,米粒煮得香喷喷,还创意搭配肉松、海苔,做出一个个圆滚滚、甜滋滋的小饭团;五年级的同学们化身“手工小创客”,剪彩纸、粘灯笼;六年级的同学们走进社区当志愿者,清扫楼道、整理图书……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既掌握了实用技能,也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

除了田间地头的实践活动落地,还有课题研究的深度探索。10月中旬,当阳开展“打造生动课堂,践行劳动育人”劳动教育优秀现场课展评活动,闵国靖老师执教六年级劳动上册《鱼腥草种植》,潘稼琪老师执教五年级劳动上册《柑橘嫁接初体验》,郑洁老师执教四年级劳动上册《传承鼓艺劳动创美》……教师们在课后评议环节积极交流,针对课堂中的细节提出优化建议,在思想交锋中提炼劳动教育教学规律,共同打造更优质的劳动课堂。

记者从宜昌市教育局了解到,全市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校把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

宜昌各地各校根据学校特色,挖掘资源开展劳动特色课程建设:秭归第一实验小学以“绳”为主题开发了《神“绳”儿》系列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进行实用之绳、艺术之绳的劳动实践;夷陵区基于项目化学习创建素养课堂,学生手脑并用设计制作出环保灭蚊器、吸尘器、植物自动灌溉器等;远安县实验小学校企合作,学生就近在七彩园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植物栽培。

“把学生碎片零散的劳动体验,转变为真实系统的劳动实践,增强学生对劳动、对生活、对社会的完整认识。”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余勇表示,聚焦劳动教育的实施,在“美的劳动”的理念下,引导学生进行劳动的学习和实践,让他们发现认识劳动中的人物美、事理美、情境美,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劳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劳动者与创造者。(记者郑延)

宜昌市外国语高中  搭建都市田园空间

在油菜花田收割菜籽,走进科技大厂感受精细化工业、在黄柏河流域种树……宜昌市外国语高中积极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搭建都市田园空间,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

在卷桥河湿地,学生们手持镰刀、低头弯腰,一点一点地收割着金灿灿的菜籽,他们在田野里穿梭,通过看、听、学、做,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验;在东土科技产学研基地,学生们观摩无人机的操作全过程,体验组装科技臂,在探索与实践中了解现代精细化工业;在黄柏河流域的青山上,学生们挥铁锹挖树坑,移苗入坑,扶苗固土,浇水灌溉,一起种下桃树幼苗……不同场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亲近自然、触摸科技中拓宽了视野,也让劳动教育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此外,学校还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地理课程中“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的关系”、生物课程中“一杯酸奶的前世今生”、志愿劳动课程“网红沙滩的‘拾荒人’”等教学都积极融入劳动教育的意识培养,全方位营造爱劳动、会劳动的校园氛围。

宜昌市外国语高中副校长李晓蕊介绍,作为宜昌市中小学“德育加油站”试点学校,学校打造“N+1”式劳动课程模式,“N”即多学科、多维度、全方面渗透劳动教育,推动了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通过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记者郑延)

西陵区天问小学  劳动育新苗 智能创未来

近日,2025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AILD)全国决赛传来捷报:西陵区天问小学学子在“点石成金智慧农场”赛项摘得1金2银6铜,并在“绿水青山”无碳小车赛项中斩获金牌。

作为教育部认证的“白名单赛事”,AILD大赛对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严格。本次“绿水青山”赛项难度升级:无碳小车制作材料从易固定的木棒改为表面光滑的塑料棒,粘接易打滑、部件精度难把控。面对挑战,陶晓玲、周浩老师带领学生扎根劳动教室:陶晓玲聚焦工艺细节,教学生45度角打磨塑料棒表面以增加粘接面积;周浩老师优化结构,设计“多点位速干胶包裹”法提升稳定性。

学生李浩玮反复拆解测试近20次,记录胶水性能;杜赵鑫周末在家苦练对齐;杨翰辰钻研组装精度,缩小运行误差。经十余次迭代,团队终于攻克塑料棒固定难题,为夺冠奠定基础。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多年深耕与持续发力:学校以“做中学、学中创”为理念,搭建金工、智能控制等实践阵地;教师团队积极参与省级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将技能与理念融入教学,形成螺旋课程体系;家校协同的劳动任务清单,培养学生耐心与专注力。从搭建实践阵地到打磨课程体系,再到凝聚家校合力,学校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探索,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记者郑延、通讯员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