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6:4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王道远 人阅读
“以前评课靠经验,现在看数据说话。AI反馈报告像一面镜子,把我没注意到的教学盲区照得清清楚楚!”10月23日,远安县振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张应霜刚结束《彩虹》一课的讲授,便拿着希沃录播系统生成的 “AI课堂反馈”报告与同事交流。这堂借助AI技术开展的研究课,不仅是该校数字化教学的首次实践,更成为“AI 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为县域教联体“AI+教研”模式探索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AI如何赋能基础教育”成为各地探索的核心课题。远安县的实践从硬件布局起步——县教育局下辖的电教仪器设备站,率先为辖区4个小学教联体13所学校建成(录播教室+移动设备)25个数字化录播设备网络(日前2个初中教联体也完成招标),为AI技术融入课堂搭建基础平台。振华小学校长精准把握这一趋势,提出“以AI促教研”的实践思路:要求35周岁以内教师全员率先开展录播研究课,借助技术实现“自我反思+集体研讨”的精准化提升,尤其将希沃录播系统的“AI课堂反馈”功能视为突破传统教研瓶颈的关键。
这一想法迅速得到县电教仪器设备站的全力支持。“传统教研常受限于主观判断,AI能提供客观数据支撑,正是破解‘教研供需错配’的利器。”仪器站特事特办,协调希沃售后团队于10月21日完成功能授权,从需求提出到技术落地仅用两天。这种“政策引导+技术响应”的高效协同,让振华小学成为远安县首个实现AI课堂反馈功能常态化应用的学校,也印证了县域教育系统拥抱“AI +教育”的决心与行动力。
10月23日上午10时28分,张应霜老师的《彩虹》课在录播室开讲。40分钟的课堂上,AI系统通过无感知采集技术,实时捕捉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从教师3.3字/秒的语速,到34名学生的举手频率;从14分53秒的师生问答时长,到75%的平均抬头率,数据被同步记录、智能分析。课后生成的反馈报告,如同一份精准的“教学体检单”,清晰呈现课堂全貌。
“最震撼的是问题类型分析,我以为的启发式教学,其实82%是记忆型和理解型初阶问题。”张应霜老师指着报告解释,AI对PTA模型教学行为的拆解显示,课堂识记学习占比超50%,而探究学习、迁移应用等高阶环节占比不足5%,这与她的自我认知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数据透视,正是“AI +教研”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黑箱效应”,让教学细节可量化、可分析,正如浙江心湖小学等先行校的实践所示,AI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盲区”,让反思不再停留于模糊印象。
在随后的集体研讨中,这份报告更成为“共通语言”。老师们围绕“如何提升高阶提问占比、怎样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等问题展开热议,不再依赖“感觉不错”“节奏稍快”等主观评价,而是结合“学生应答时长分布”“课堂互动热力图”等数据提出具体建议。“以前同课异构只能靠经验对比,现在看AI生成的师生互动数据,优劣一目了然。”教研组长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识:AI让集体教研从“经验交流”升级为“循证研讨”,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
首节AI反馈课的成功,振华小学校长又因势利导,组织召开各学科教研组会议,从而在振华小学掀起了“AI教研热”。数学组计划利用AI数据优化习题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分配,英语组则准备通过学生口语互动数据提升课堂参与度,年轻教师们纷纷将AI反馈报告纳入备课流程,把技术工具转化为专业成长的“智能助教”。
“AI不是要替代教师,而是像‘智能农具’一样,帮我们更精细地‘耕作’课堂。”学校下一步将开展AI数据应用专题培训,指导教师从“看数据”向“用数据”转变,同时联合教联体学校建立“AI教研案例库”,分享不同学科的实践经验。振华小学的做法得到县电教仪器设备站的首肯,规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学校,通过“AI订单式教研”的探索,让优质教研资源实现“按需定制”,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从一堂语文课的AI反馈,到一场县域教研的数字化变革,振华小学的实践生动诠释了“AI +教育”的落地逻辑: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服务教育本质。当AI成为教研的“眼睛”,教师便能更清晰地看见课堂、读懂学生,让每一次研讨都有数据支撑,每一次改进都有精准方向。在远安,这场“AI +教研”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却已照亮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行之路。
(远安教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