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0:4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近日,网民杨某伙同其女友陈某杜撰信息博取关注,警方迅速查实处置并予行政处罚。这起被纳入2025年湖北省网络辟谣榜单的治谣典型案例,与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精准呼应。从谣言发酵到依法处置的高效节奏,恰似一面镜子:既照见谣言对公共安全话题的恶意侵扰,更映出湖北快速响应的治谣能力。
以“监管速效网”筑牢第一道防线,是湖北治谣的核心底气。2025年暑期“清朗”专项行动中,全省累计处置民生类谣言线索2300余条、关停违规账号1580个,9月已纳入湖北省网信办阶段性通报。从谣传“桦加沙”是史上最强台风引发群众焦虑,到捏造“雷暴哮喘致人死亡”造成公众恐慌,两起事件的处置周期均不足48小时,这种“谣言刚起、监管就到”的效率,背后是公安、网信部门建立的“线索共享—联合核查—快速定性—依法处置”联动机制。正是这种全链条响应模式,让湖北在应对突发性谣言时始终掌握主动权,最大限度降低谣言扩散风险。
靠“技术治网器”破解新型谣言难题,是湖北治谣的创新突破。随着AI合成、视频剪辑等技术的普及,“眼见未必为实”的谣言更具迷惑性,对此湖北没有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研发适配技术手段,依托“公信达”APP与公共资源交易信用平台打通数据,一旦发现账号发布谣言,不仅会依法处罚,还会将造谣者信用信息纳入全省信用体系,实现“一处造谣、全网受限”的惩戒效果;东湖高新公安更针对企业易受谣言冲击的痛点,在光谷试点“警企联动”模式,由园区警务室对接重点企业,设立24小时涉企谣言举报热线,帮助企业快速澄清“产品质量问题”“资金链断裂”等不实信息,为营商环境筑牢“防谣屏障”。技术手段的应用,让谣言识别从“人工筛查”转向“智能预警”,大幅提升了治理效率。
用“全民共治链”凝聚基层力量,是湖北治谣的长效根基。谣言治理不仅靠监管部门“单打独斗”,更需要激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湖北“网络普法”矩阵精准把握群众接受习惯,制作的MG动漫将“如何辨别灾情谣言”“造谣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等内容融入生动剧情,总点击量超20亿;荆州网信部门则从已查处的案例中筛选出典型事件,改编成方言短视频,通过社区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等渠道传播,让老年人、村民等群体也能轻松理解;宜都以“场景化+创新化”的解法,以“宜学都讲”品牌为引领,把宣讲课堂搬进了博物馆、白马溪茶馆等地标点,打造成“宜家会客厅”;武汉部分社区更组织志愿者向居民发放《家庭防谣手册》,教大家通过“查官方渠道、核信息来源”辨别谣言。当普通民众从“谣言受众”转变为“真相传播者”,谣言生存的土壤便被逐步铲除,形成“人人防谣、人人治谣”的良性循环。
当“清朗”劲风掠过荆楚大地,监管部门的“硬手腕”与民众参与的“软力量”交相辉映。清朗网络并非监管独角戏,而是藏在每个网民的理性选择里。湖北以鲜活实践印证:唯有攥紧监管精度、技术强度与民生温度,才能让谣言无处遁形。当网民愿做真相守护者、平台筑牢责任防火墙,这份清朗必将成为荆楚发展的强劲正能量,融入美好生活肌理。
作者: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财政局 沈辉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