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向新发力 向绿而行

2025-10-24 06:4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全球最大纯电动散货船在宜下水。(记者黄翔 摄)

10月23日,以“绿色能源 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宜昌举行。大会期间,全球最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下水。国内外行业院士,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代表,以及国际知名高校、能源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与会嘉宾围绕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动力电池发展及回收利用、新能源交通多场景融合创新与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擘画绿色能源发展的新蓝图。

全球最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

●总长近130米

●最大载重量超过1.3万吨

●总电量达24000千瓦时

●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

●每年可替代燃油约617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2吨

●远程驾控、自动靠离泊

●大容量电池、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

发言摘登

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

(记者黄翔 摄)

绿色能源发展不是独奏,而是合唱,新能源产业的升级不是单选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正处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汽车产业的节能成效影响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加强新能源汽车的能耗管理,实现真正的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关键。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的方式来提高续航里程,而不是通过增大电池包或者增大油箱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面向未来,建议把新能源汽车的电耗纳入到双积分管理范畴,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从单纯的堆续航转向综合的提能效,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技术迭代直接关系产业竞争力。从目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的情况来看,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短时间不会出现平替的产品,全固态、半固态、液态电池将长期并存。相关企业要着眼长远,重点突破固态电池等动力电池领域新技术。

继续推动多元补能体系建设,解决用户在充换电和续驶里程方面的焦虑。构建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的补能体系,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布局充电设施,引导用户选择合理的充电方式。发挥换电模式在特定应用场景的显著优势,作为充电模式的补充,提升补能效率。推广车电分离新模式,降低用户的购车成本。进一步加强充电桩标准工作。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实现不同品牌不同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和黏性。

构建合理有效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是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立足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建立电池身份证制度,对电池系统、衰减情况、流向情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明确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作为回收主体的责任,构建多渠道协同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期望相关行业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在技术创新上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固态电池、大功率快充等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生态上要协同完善,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补能体系多元化、回收利用规范化。在开放合作上要协同发力,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记者陈飞 整理)

能源绿色转型将为绿色航运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震

(记者林潇 摄)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我国的能源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前,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16.8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59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40%。新能源汽车同样发展迅猛,市场渗透率达到45.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五年中,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完善、最大的新能源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到中游的设备制造,再到下游的项目开发与运营,各个环节均具备较强竞争力,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

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新三样”等产业不断壮大。“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由传统的“源随荷动”转向“荷随源动”,储能将成为能源转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利用富余绿电制备“绿色燃料”,将使跨季节大规模储能与广域共享变成可能。

近年来,国际上陆续出台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相关法规与政策,全球造船与航运业正加速转型脱离化石能源,未来绿色航运主要有电驱动船舶和绿色燃料船舶两大趋势。

我国具有丰富的碳源、生物质资源和工业二氧化碳资源,风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高居世界首位。而且,我国具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将会成为全球绿色燃料的主要产地和供应国。

为推动绿色航运发展,建议加快打开我国绿色燃料应用的市场空间,尽快将航运业纳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配额和碳市场,激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降低绿色燃料的绿色溢价,拉动市场需求,打开我国绿色燃料在航运业应用的市场空间。

同时,要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燃料标准与认证体系。特别是碳源,中短期内应将化工厂、火电厂碳捕集纳入,这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尤为重要,为我国绿色燃料在国内国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的能源绿色转型将为绿色航运提供可持续绿色能源,为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记者邓羽琴 整理)

嘉宾访谈

黑磷加速迈向吨级量产

——访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

从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材料到黑磷负极,从磷石膏消纳到光刻胶光引发剂的国产化替代,湖北三峡实验室以“科技+资源”双轮驱动,在绿色能源、高端材料领域屡创佳绩,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月23日,在宜昌举行的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

磷酸铁锂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曾因资本市场扎堆涌入,陷入激烈竞争。但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的科研支撑,兴发集团实现了“后发先至”。“湖北丰富的磷矿资源和完备的磷化工产业链,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池汝安介绍,湖北三峡实验室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从源头提升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加上集团工程师团队保障产品稳定性,以及企业的品牌与销售优势,其磷酸铁锂产品迅速打开市场,目前订单量远超原计划,正抓紧扩大生产。

在更具前瞻性的磷碳负极领域,该团队研发的黑磷材料成为破解电动汽车快充难题的关键。池汝安说,作为磷碳负极电池材料,黑磷充放电性能远超常规碳负极材料,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对新能源汽车推广意义重大。目前,该团队已实现公斤级到30公斤级再到100公斤级的突破,下一步将冲击吨级合成。“不过,吨级量产需攻克高压高温环境下的安全性控制与成品率提升难题,团队正尝试引入智能监测技术,实时调控反应参数,力争尽快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宜昌城市绿色转型中,湖北三峡实验室扮演着“资源价值升级者”与“产业痛点破解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黑磷、光刻胶等高端材料研发,推动传统磷矿从“以吨卖”向“以克卖”转变,实现资源利用质的飞跃;另一方面,针对磷石膏堆积问题,团队研发无害化、土壤化与生态化利用技术,将磷石膏转化为可大量应用的生态材料,有效解决了污染难题,为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扫清障碍。

在关键材料自主可控领域,该团队最新攻克光刻胶光引发剂“卡脖子”技术。“我们研发的产品完全可替代进口,即将实现量产。”池汝安表示,湖北三峡实验室实现了“本土绿色原料+高端芯片材料”创新转化,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我国芯片产业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前沿领域,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宜昌、服务湖北,为绿色发展贡献科创力量。”(记者杨春艳)

建立科学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至关重要

——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迎来关键发展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当前市场存量与报废周期预测,2030年将迎来动力电池报废回收的峰值。”

余海军说,建立科学完善的回收体系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产业链安全、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他解释,动力电池设计寿命通常为5-8年,此后将进入维修更换期。但电池从满电量衰减至80%后,往往不一定立即报废,而是会进入一段“观望期”,此时电池仍可继续使用,只是续航能力会有所下降。行业预测显示,2025年和2030年将成为动力电池回收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这意味着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余海军表示,提升回收率不仅关乎资源最大化利用,更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高于国家标准的回收率意味着更彻底的资源提取、更少的污染排放,同时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再使用,即当下行业最火热的“梯次利用”,但随着安全风险的暴露,政策也在进一步收缩和走向限制,应用市场会被压缩;二是资源再生,将电池中的各种资源完全提取,重新用于生产新电池。余海军说,行业会更进一步倾向于资源循环技术路线,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材料的闭环。

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龙头企业更是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以邦普循环为例,通过独创的DRT定向循环技术,实现了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99.6%,锂的回收率96.5%。然而,余海军坦言,由于行业在分类、工艺等环节标准不一,回收过程仍面临效率低下和环境风险等挑战。

“技术突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余海军表示,回收技术在纯度和回收率等相关核心技术指标上进一步创新,将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从“粗放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在制造端建立优势,下一步需要在回收领域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规范,这将对参与国际竞争产生积极影响。”(记者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