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贡献绿色智慧 共谱发展新篇

2025-10-24 06:4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编者按:

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在宜昌举办了多场主题报告会——从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蓝图,到谋划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的发展大计;从搭建产学研桥梁的“青年科学家百城行”,到探讨水利水电绿色开发的技术路径;再到解读新能源新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一系列活动的举行,我们看见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听见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主题报告会举行

助推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破浪前行

10月23日下午,由湖北省船舶工业管理办公室、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主题报告会举行。

相关省市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及代表,湖北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鄂有关单位,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应用相关企业及有关高校,船舶工业领域有关知名专家学者,相关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代表等300余人相聚宜昌,聚焦“智造赋能 绿动未来”主题,共话合作、共商未来。

报告会就湖北省推动内河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政策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运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纪永波、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二研究所副所长李明勇分别就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趋势、船舶绿色智能动力发展趋势作了主题报告。

湖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等六省一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新能源清洁能源内河及江海直达船舶示范船型科学评定办法(试行)》《船舶生产企业星级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湖北东湖新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电长江(湖北)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就新能源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绿色智能船舶充换电业务、LNG动力船舶可换装燃料供气系统应用等行业新成果、新产品进行了分享和推介。

一个个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在这里传递,全方位彰显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关键技术实力。台上,专业人士讲得仔细;台下,与会人员听得认真,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活动现场,一批绿色智能示范航线项目、绿色智能船舶区域合作项目、绿色智能船舶批量化建造项目和示范应用项目等重点合作意向正式签约,并举行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授牌仪式,这些合作将为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会场外,面积约340平方米的专题展览亮点纷呈,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集中展示了绿色智能船舶相关产品、先进制造工艺等创新成果与应用案例,成为众多参会人员的热门“打卡点”。(记者孙晓陵)

“动力电池发展及回收利用”主题报告会举行

共话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新路径

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迎来“动力电池发展及回收利用”专题报告会。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方向、技术进展与产业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谋绿色低碳发展新未来。

报告会以“动力循环·绿色共享”为主题,聚焦产业前沿趋势,集中探讨了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标准化进程及完善政策法规的意见建议等关键议题。与会专家指出,动力电池兼具产品、资源与环境三重属性,构建循环利用体系对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特聘教授、湖北三峡实验室讲座教授骆静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刚,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斌等专家学者,分别就能源金属锂的绿色冶炼、新能源电催化材料的技术突破、关键金属循环与回收潜力、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欧盟新电池法对我国碳足迹管理的启示等方向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前瞻思考。

浙江吉利控股、浙江华友循环、合肥国轩循环、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众钠能源等企业代表,结合新能源技术创新、构建跨国资源循环体系、海外电池回收探索、电池回收服务标准、钠离子电池绿色循环等主题,介绍了各自在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实践与布局。

圆桌对话环节由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玉锋主持,广东邦普循环、安徽嘉奇能源、深圳欣旺达、深圳众迈科技、厦门厦钨循环、上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中心等企业代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政策监管趋势和行业发展风险挑战”议题,就技术瓶颈与突破路径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完善回收网络与强化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据悉,本次报告会旨在聚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积极探索回收利用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记者李阳)

“新能源交通多场景融合创新与应用”主题报告会举行

共绘绿色交通发展新蓝图

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新能源交通多场景融合创新与应用”主题报告会在三峡宾馆举行。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的150余名代表齐聚长江之畔,共绘绿色交通发展蓝图,共谋低碳未来美好愿景。

在主题报告环节,6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前沿见解。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研究员、特种车辆与动力工程研究所所长诸葛伟林以《飞行汽车发展与新能源动力》为题,探讨了未来空中交通系统的技术路线与能源需求。四川蜀道集团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毅在《交能融合技术跃迁:引领“交通+能源”融合新通衢》报告中,提出通过“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构建绿色低碳运输走廊的创新模式。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青年首席专家袁旻忞分享了《加快亚太地区公共交通电动化转型策略战略研究》的成果,交通运输协会清洁能源车船分会副会长纪永波作了《能源转型引领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主题报告。

中国港口协会内河港口分会常务副会长陈冬元系统梳理了《我国港口绿色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战略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双聘研究员欧士琪分享了《中国商用车新能源需求发展2050预测与展望》。

专家的分享,在现场引起了热烈反响,也让与会代表对新能源交通多场景融合创新与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思考。

作为享誉世界的“水电之都”,近年来,宜昌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新能源+交通”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宜昌在全国率先启动港口岸电建设试点,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今年8月,“长江干线港口和船舶岸电创新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宜昌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同时,全市充电桩总量达2.7万个,车桩比提升至2.38:1,数量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运输工具升级方面,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7万辆,为2020年的15倍;93条公交线路中80条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新能源船舶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及在建船舶达125艘,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长江三峡1”号纯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等代表船型相继吉水。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宜昌全面推动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三级迭代”发展战略,吸引多家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布局。本地绿电的规模化应用,使公交、重卡等领域用上“宜昌造”电池,为交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宜昌将持续推动新能源交通在陆路、航运及跨界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更多“新”力量。(记者杨雪、李博言,通讯员易家旺)

“水利水电绿色开发”主题报告会举行

200余中外专家畅谈人水共生

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水利水电绿色开发”主题报告会在湖北三峡干部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水利水电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及高校负责人、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生态工程协同、水能开发、流域生态修复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会上,三峡大学教授李焯芬以《生态与工程并重的中国水利》为题,借用三峡大坝、沙漠绿化等典型案例,深刻阐述了生态与工程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中国水利的未来要实现从征服江河到与江河共生的文明变迁。武汉大学973项目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教授常剑波在《绿色能源工程的生态融合途径》报告中表示,应通过统一规划、结构化方法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政策、技术与人才的共同支持下,恢复和构建工程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生态系统。

从产业实践角度,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玉强在《“双碳”引领向新发展 水能协同利他共赢》报告中说,水利工程应超越单一功能,呼吁加强校企合作与跨界协同,整合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关系,发展抽水蓄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多目标可持续发展。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港航与海洋事业部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俊在《绿色航道,黄金水道:内河水运网络发展与低碳转型新篇章》报告中说,内河水运具有成本低、能耗少、碳排放低的绿色优势,未来发展需聚焦船舶新能源化、完善水上服务区、布局临港产业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中国能建工程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明忠,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陈求稳,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承君3位专家,分别就源储一体化建设绿色电站、长江上游水库群生态环境演变与生境修复技术、黄河上游水电站水能利用现状等议题进行了专题分享。

本场报告会还吸引了不少三峡大学学生到场聆听。多位学子表示,通过专家报告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在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投身绿色能源与生态水利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记者邓羽琴)

“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及发展前景”主题报告会举行

“智慧风暴”为绿色转型开“良方”

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及发展前景”主题报告会在湖北三峡干部学院举行,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双新驱动 绿色转型”主题掀起了一场“智慧风暴”,为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会上,湖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中欧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余翔以《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产业——“以竹代塑”的生力军》为主题作报告,他指出,竹缠绕复合材料作为继钢材、水泥、塑料、木材之后的新型基础材料,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在《磷资源与磷基新能源材料研究进展》报告中,展示了宜昌磷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路径,为打造“磷-新能源材料-电池”全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合肥创新院石墨烯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聘导师王奇分享了《等离子体制备石墨烯材料及其应用》,为新材料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以《新材料支撑新能源 新能源牵引新材料》为主题,从产业实践角度,深刻阐释了新材料与新能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此外,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华北电力大学兼职教授向海平,常州厚德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怀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人工光合成与能源催化团队负责人况永波,上海交大全球创新研究院绿氢产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创始执行院长忻雷等4位专家,分别从中国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新能源电池高质循环利用技术与实践、低成本太阳能直接制氢技术、氢基绿色能源和碳氢数字资产赋能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

此次主题报告会,不仅搭建起行业内展示最新研究、前沿技术的窗口以及沟通合作的重要平台,更为宜昌加快推动新能源和新材料应用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记者高然)

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构建“合作生态圈”

青年科学家在宜分享“硬核”科技

10月23日下午,由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宜昌——“科技之光 青年讲堂”主题报告会在三峡大学举行。多位领域内顶尖青年科学家代表共话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样貌。本次活动旨在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构建“合作生态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活动核心环节“科技之光 青年讲堂”上,2位领域内权威青年科学家带来专业深度分享。中青科协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璐,以《水利工程若干问题探讨》为题,结合宜昌“世界水电之都”的产业特色,聚焦水利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深入剖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点与创新方向,结合全球视角展开探讨,为水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陈璐针对三峡大学学子提出的“水利工程生态保护与效益提升平衡路径”问题,结合国内外典型工程案例详细解答,清晰阐释技术选型与实践落地的关键逻辑。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廉正刚,以《纤细之光,联通未来:光纤技术发展及赋能新兴产业》为题,介绍了光纤在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享了特种光纤技术的国际发展现状与国内自主创新成果,尤其是在进口替代方面的突破。分享结束后,廉正刚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研发经验,详解了设备自主化等关键环节的解决方案,回答了三峡大学学生提出的“特种光纤产业化过程中的工艺瓶颈”相关问题,深入浅出地为在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见。

在随后开展的“青春建言沙龙”上,3位来自新兴科技前沿领域的青年代表,从AI与制造业融合的实践,到激光技术产业化以及本土传统制造业企业注入科技力量转型升级,展开了多角度的分享与建言。

此次活动,展现了前沿科技成果,拓宽了青年科研者的学术视野,激发了青年创新活力,为青年科学家与宜昌产业搭建了高效对接桥梁。参与活动的新生代科研者表示,通过与青年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不仅加深了自己对专业领域的理解,也启发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宜昌正逐步成为青年科学家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相信这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见习记者闻珮淇、记者孙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