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从水电名城到清洁能源之都 ——持续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宜昌实践

2025-10-23 06:4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时隔698个日夜,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再度“花落”宜昌。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这为盛会召开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和意义。

能源转型的浪潮奔涌向前,新能源产业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如何以能源结构优化引领产业升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近年来,宜昌立足绿色能源充沛、矿产资源富集、内陆港口通达等独特优势,持续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阔步迈向更高能级的“清洁能源之都”。

两获盛会“青睐”,宜昌抢滩新能源新赛道

宜昌争取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每两年在宜召开,背后是宜昌抢占新能源新赛道的勃勃雄心。

曾经的宜昌,是一座化工重镇。化工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全省三分之一的化工产值。

然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宜昌重责在肩,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宜昌贡献”。

往哪转、如何转?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宜昌,主动拥抱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湖北支点建设,以清洁能源发展为突破口按下“快进键”,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市委、市政府吹响奋进号角,发出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国内一流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的时代强音。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电化长江”实施方案、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接续出台。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市委、市政府组建大员挂帅的招商团队,冒着台风暴雨驱车1200多公里到宁德对接,吸引宁德时代邦普与宜昌签订320亿元“大单”;与超威集团历经三年“长跑”,终于修成正果;抢先布局“新一代电池材料”,把匠芯、晟皓等企业“揽入怀中”。随着一批龙头强企纷纷落户,宜昌招商赢得了“饿狼精神”的赞誉。

为抢占转瞬即逝的市场先机,宜昌党员干部发扬“苦干实干、勇挑重担、一线攻坚”的“板房精神”,住工地、睡板房、拼项目,竭尽全力缩短项目从签约到工地、从工地到企业的转换过程。楚能新能源80GWh锂电池项目31天完成2054亩土地征迁,40天实现千亩场平“清零”;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项目从桩基施工到电芯下线仅用时313天……“宜昌速度”不断刷新。

与此同时,宜昌锚定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20亿元科创资金,广聚天下英才,打造湖北三峡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多项全球领先、国内首创的科研成果。其中,研发重氮萘醌型光引发剂绿色制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全球首次实现黑磷单次百公斤级规模化制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磷酸铁再生材料产业化并取得经济效益。

向“新”发力、向“绿”而行,一份绿色答卷在峡江两岸徐徐铺展。2024年,宜昌GDP重回全省第二位。

企业聚链成群,宜昌崛起一流产业高地

工程车辆穿梭不息,工人们紧锣密鼓推进施工……走进夷陵区龙泉镇,楚能新能源80GWh新一代锂电池项目现场建设正酣。

“新项目于9月26日开工建设,总投资220亿元,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模组PACK的研发制造。”宜昌楚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叠加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产能,楚能公司在宜总产能将达到145GWh。

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宜昌新能源电池产业正加速形成规模效应。预计今年在建和建成磷酸铁锂电池产能突破200GWh,其中已建成产能80GWh。全国每5块废旧动力电池中就有1块在宜昌“重生”。

2021年起,宜昌推动化工产业链迈向中高端,驶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总投资320亿元的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项目,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磁吸效应”下,山东海科、广州天赐、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重仓宜昌。近三年,全市5亿元以上建成和在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1个,总投资超3400亿元,逐步形成覆盖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闭环。

在材料端,宜昌重点发展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聚集宁磷、邦普宜化、磷氟锂业等企业,建成64万吨正极材料、15亿平方米隔膜、25万吨电解液溶剂产能。

在制造端,楚能新能源、东昱欣晟、纬景储能三家企业,建成动力电池产能80GWh。其中,欣旺达与东风合作设立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投产一年,企业第600万支电芯产品下线;再过一年,第2000万支电芯产品下线……现在,平均每2.5秒便有一支电芯下线,今年上半年出货4.07GWh、产值14.82亿元。宜昌纬景储能已有2条电堆生产线和1条控制线进入试生产,年产量达300MWh。

在回收端,邦普循环以电池循环利用为核心,整合全链条一体化集成优势,建成国内首条磷酸铁锂“全组分”回收利用产线,年处理废旧电池能力达3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瞄准潜力巨大的硅碳负极材料,引进贝特瑞、晟皓、匠芯等一批领军企业,提前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眼下,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洛阳联创硅碳负极项目即将启动,匠芯新材料一期进入试产、二期计划年底动工……预计到2030年,年产能有望达到15万吨至20万吨。(记者高炜、杨婧、邓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