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国内> 正文
湖北荆州:经济“添柴” 幸福“加薪” 生态“增绿”

2025-10-21 15:15 来源:江汉风 编辑:熊鹏 人阅读

江汉风报道:元月至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增速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3%、占总投资比重达54%,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0.8%……一系列核心指标稳步攀升,勾勒出“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

荆州扎实推进水环境系统治理,城市水系水清岸绿。(记者 张梦瑶 摄)

亮眼成绩单背后,离不开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撑。初步统计,近3年,省级财政支持下达荆州市各类政策资金超过1500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近70%。从先进制造到产业转型,从民生保障到流域治理,财政投入的精准滴灌,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财政活水”浇灌“产业沃土”

白色智能家电产业园,是荆州经开区与荆州美的“空冰洗”三大主机厂协同联动,共同打造的集主机生产与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家电制造基地。项目总占地376.32亩,已建成19栋厂房,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吸引2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

“近水楼台的优势,产业园完善的配套设施,让铭德智能与美的生产的节奏无缝对接。”湖北铭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方坦言。通过租赁白色智能家电产业园厂房,企业压缩了建设时间,落地当年即入列规上工业企业,2024年产值一举突破亿元大关,产品100%供给荆州美的洗衣机基地。

铭德智能的发展,是荆州市打造白色智能家电产业链“黄金生态圈”的缩影。其背后,是财政专项债券、“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的强力支持。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省财政厅转贷荆州市本级新增专项债券96.33亿元,其中,一半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创业贷”“科担贷”“知识产权质押贷”“应急纾困转贷”等“财政+金融”政策产品持续稳居全省前列。

走进位于荆州经开区的美的冰箱超级工厂,AGV小车装载着物料灵活穿梭,机械手臂快速挥舞,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忙而有序。“我们已建成了全球最大单体冰箱生产基地,每1.5秒就有一台冰箱下线。”该企业负责人指着头顶上的“全球灯塔工厂”标牌介绍,生产过程中,从来料端到生产线、质检再到运营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

全市企业加快制造业数字技术转型步伐,成为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荆州成为除武汉以外全省唯一拥有全球“灯塔工厂”的城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厂名录企业13家,全省第一;认定省级5G工厂17家,全省第二;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全省第二。

制造业乘“数”而上,得益于一揽子政策、资金支持。2023年,荆州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2025年上半年,省财政厅、省经信厅组织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荆州市成为3个省级试点城市之一。

“民生账本”书写城市温暖

华灯初上,沙市区吾悦广场的“夜市招聘会”人声鼎沸。“白天实习晚上应聘,政府把岗位送到了我们家门口!”湖北中医高专毕业生周鹏法握着中医馆的录用通知书喜笑颜开。这场精心设计的夜间招聘,是荆州用中省就业补助资金织就的温情网——组织千余场招聘活动提供岗位10.7万个,帮助4.6万名求职者圆梦。

2024年12月8日10时40分,G6803次复兴号列车缓缓驶出荆门西站,荆荆高铁开往武汉的首发列车出发,标志着荆荆铁路正式开通。“过去从荆州到荆门,多是自驾,需要80分钟左右,若选择坐大巴车,耗时更长。现在坐高铁只需要30分钟。”老家在荆州、工作地点在荆门的杜先生说。该项目的建成,离不开省财政8.82亿元专项债券资金支持。

一个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机械声轰鸣的车间、人潮如织的街区,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年初,在沙市区石闸门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将慰问金及米油等送到94岁的吴开凤老人家,这位身体二级残疾、行动不便的老人激动地说:“有了政府的关爱,我们生活得舒心。”2024年,中央及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8.59亿元投放荆州,助推民生保障由“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

民生账本上还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数字:近两年,在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及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1.8万个,建成教联体214个,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21年上调;和美乡村片带实现全覆盖……

“财润荆楚”守护一江碧水

深秋的洪湖,好一幅莲藕采挖的“丰”景图。“水清了,鱼多了,好水出好藕。”忙碌的挖藕工们说。

2024年以来,我市在城区范围谋划实施水环境系统治理三年行动项目,通过一系列系统治理措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治理取得部分成效,有力推动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监测显示,2024年洪湖总磷指标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目前,洪湖水质均值已连续10个月达到Ⅳ类,创5年来最佳。这些改变源于59.28亿元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省级3亿元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打头阵,20.16亿元增发国债支持18个治污项目,排污口整治提标等“八大工程”让洪湖重现“鱼跃稻香”。

在石首天鹅洲湿地,新栽的防浪林沿江蜿蜒。“山水工程让江滩换了新装!”湿地保护志愿者老李指着江豚监测浮标说。2022年,荆州山水项目获得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省财政配套累计给予奖补3亿元,全部注入长江荆江段生态修复,创荆州单个项目争资规模历史之最。39个“山水”子项目修复生态面积26028公顷。石首农田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之时,江面监测到12头江豚集体嬉戏的画面,刷屏网络。

在跨界治水中谋求创新。今年7月,荆州与宜昌交接的沮漳河监测站内,技术人员比对两地水质数据。“上游护清水,下游给补偿! 也就是谁获益,谁补偿。”荆州区李埠镇居民王守国表示,这一创新方式方法非常有效。这种源于2018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省财政2888万元奖补资金催化下已覆盖全市流域。目前,全市兑现生态补偿3.44亿元,长江荆州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四湖总干渠达Ⅲ类标准,一江清水成为荆州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在全市发展“稳增长、惠民生”的背后,是财政用真金白银培育创新发展“核动力”、社会保障“热动能”。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原则,持续加大国有“三资”清理挖掘力度,通过“用、售、租、融”加快盘活,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为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元月至9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27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全省排名持续回升;全市非税收入完成58.48亿元,其中,国有“三资”盘活实现收入27.65亿元。

金秋时节,荆楚大地瓜果飘香,江风送来阵阵稻香,货轮汽笛声在水天一色中依次响起。站在新起点,荆江潮涌正当时。荆州在财政细雨的持续滋养下,创新理财、为民聚财、生态生财,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王晓艳 通讯员:刘清林/编辑:张倩/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