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07:0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磷,过往常用来做传统化肥原料,而在工业生态化发展的转型期,其应用正不断拓展与升级。作为展示中国绿能转型的重要样本,宜昌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正着力打造一条清晰的资源价值跃升之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向新能源电池领域延伸,并朝着黑磷等高端新材料方向探索。
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即将举行,将为这幅从资源到产品、从基础制造到前沿创新的绿色产业链画卷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源着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磷矿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在新能源时代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宜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不仅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产业基地,还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磷矿产品开发和加工企业,磷复肥、精细磷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据介绍,宜昌磷矿资源占全国15%,位居全国八大主矿区第二。境内累计查明磷矿保有储量超40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54.16%。
这一资源优势,不仅奠定了宜昌在全国磷化工领域的重要地位,更如一块强大的“产业磁石”,既引来了像邦普这样的新能源龙头扎根布局,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依托宜昌丰富的磷矿和产业配套资源,实现了从磷矿到电池,再从电池到回收的全链条闭环。
而在承接宜化集团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湖北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内,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正在上演。湖北新宜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雨分享道:“新宜化工作为园区投产的首个项目,要为下游磷化工发展提供原料,并给园区其他企业供应蒸汽、氮气等。宜化集团搬迁过来以后,将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四大产业的产品进行综合耦合,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场立足主业、延链补链的产业重塑,正在宜昌深入推进。
链群勾勒,描绘绿色发展脉络
2025年初,宜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对“当家产业”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宜昌将积极谋划硅碳负极产业、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产业、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万华化学、多氟多、海格斯等项目建设,力争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700亿元、精细化工占比达50%。
这一目标的底气,不仅来自清晰的产业规划,更源于一条条已经走通的产业路径。
2021年,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的落地,成为宜昌磷化工“换道新能源”的关键转折。“今年邦普集团追加投资,在新区建设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宜昌邦普宜化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疆介绍,“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明年将超200亿元,最终实现400亿元产值。”
邦普循环在全球首推磷酸铁再生材料产业化,成功攻克了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短程、高效提取磷、铁、锂等关键元素的技术难题。
目前,邦普循环每年可回收废旧动力电池15万吨,生产出6万吨磷酸铁、1.5万吨碳酸锂和1.5万吨再生石墨,相当于处理60万辆报废新能源汽车。
自邦普项目落户以来,多氟多、欣旺达、山东海科、广州天赐、楚能新能源等一批头部企业纷至沓来。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一期已于2023年投产,其二期项目也于2025年9月开工建设,此外,宜昌正积极布局下一代硅碳负极材料产业,致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废旧电池回收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如今,宜昌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70GWh,产业能级实现质的提升。
创新点睛,引领价值跃升之路
在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上,湖北三峡实验室将带来硬核科技成果——重氮萘醌型光引发剂绿色制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全球首次实现黑磷单次百公斤级规模化制备,相关工艺可降低磷酸铁生产成本10%以上,为新能源产业链注入科技动能。
“这些成果正是我们坚持‘科研项目来自企业实际需求、研发过程企业深度参与、研发成果企业优先转化’这一机制的最佳印证。”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介绍,实验室聚焦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研究方向。在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引领下,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已推出超高纯电子级硫酸、高性能BOE蚀刻液等产品,总规模由2021年的9万吨提升至目前的37.4万吨,并推动兴福电子在科创板上市。
以黑磷为例,“这是磷矿石经系列复杂转化后得到的高端材料。”池汝安解释道,“在半导体领域,它有望成为超越石墨烯的革命性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黑磷在肿瘤治疗等精准医疗中潜力巨大;而在新能源领域,黑磷作为负极材料,其理论容量是现有石墨负极的7倍以上。”
“一克黑磷价值数千元。”实验室汪建南向记者展示着最新成果,“我们正在通过技术创新,让磷实现从大宗原料到高端材料的价值跨越。”
这幅徐徐展开的产业新图景,清晰呈现了磷从田野到未来、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材料的蜕变之路。这不仅是宜昌紧扣时代脉搏、将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份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宜昌方案”正在变成现实的证明。(记者范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