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20:06 来源:白龙岗纪事 编辑:杨柳 人阅读
前不久,在宜都中光社区,一场庆祝388厂建厂60周年活动上演。数百名老职工从天南地北奔赴而来,重逢于曾经挥洒青春的热土,既是为老厂庆祝“花甲”生日,也共同见证老厂区的涅槃“新生”。
388厂,原国营中南光学仪器厂,它曾肩负生产潜艇潜望镜的使命,如今转身为宜昌文旅新地标,今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来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
▲宜都某工业遗址。宜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漫步其中,充满年代感的厂房、职工宿舍,由澡堂、食堂改造而成的三线文化展览馆,都无声讲述着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岁月。
388厂的焕新之路,不是孤例,是遍布宜昌群山的众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时代浪潮中“破茧成蝶”的生动缩影。
溯往:时代抉择与宜昌使命
时光回溯至1964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动,这就是“三线建设”。
宜昌,何以成为这一宏大叙事中的重要一环?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点,是进入西南大三线地区的战略通道,”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明分析,“更重要的是其多山地形,契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布点要求。”崇山峻岭成为天然屏障,也为这座城市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随着号角吹响,万千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宜昌,深入远安、宜都、夷陵等地的群山之中,在荒芜之地扎下根基。轰鸣的机械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一座座工厂、研究所、铁路桥梁拔地而起,使宜昌成为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电工程、船舶、兵器生产、航天、纺织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等。据统计,1965至1978年间,宜昌企业总数翻倍增长,工业产值更在1970年突破亿元大关。
这段建设历程,不仅重塑了宜昌的工业版图,更留下了深刻的精神烙印。冯明表示:“三线建设者的到来,带来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至今仍在宜昌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
焕新:多元探索与遗产的“新生”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许多三线厂区完成了使命,逐渐沉寂。然而,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建筑,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创新探索中开启了多元的“第二生命”。
沿下牢溪曲折深入,原809厂已蜕变为“809微度假小镇”,完成了从军工基地到休闲目的地的华丽转身。在这里,工业记忆与自然美学巧妙融合:老宿舍楼变身主题客房,食堂改为多功能厅,木材烘干房则成为承载记忆的展馆……
▲809微度假小镇。通讯员王艺供图
“我们刻意保留了许多三线时期的‘老物件’,”驻店经理高焱华指着展馆里陈列的防毒面具、搪瓷缸、机械设备说道,“它们不只是展品,更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希望每一位访客,都能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实物,建立起与那段历史对话的纽带。”这种对历史肌理的尊重与创造性转化,让沉睡的工业遗址化身为可触、可感、可沉浸的体验空间。
与809小镇相距不远,“三峡白马营艺术区”则选择了一条更为先锋的活化路径。高大开阔的厂房,因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历史质感,“变身”艺术家们青睐的创作工作室;曾经的办公楼被改造为特色酒店。往昔机器的轰鸣,已被艺术的静谧与创作的激情所取代。
“这里的魅力在于将冷峻的工业风与灵秀的山水融合,”艺术区总经理阙宗彬阐释道,“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持续吸引着全国的艺术家和美术学子前来驻留、写生与交流。”
放眼宜昌,迎来“新生”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远不止于此。
在远安,曾见证航天梦想的066基地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066基地历史馆”在此落成并开放。在西坝岛上,宜昌船厂旧址也正翻开崭新一页,作为长江•西坝旅游岛的首开项目,这片工业遗址将通过改造,深度融合本地文化,规划建设九歌剧场、长江宿集等内容,计划2027年5月试运营。
致远:串珠成链的未来图景
然而,让遗产“活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其持续“火起来”,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宜昌工业遗产活化已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但各项目‘各自为战’,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难以形成合力。”长期关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坦言。
他认为,宜昌要让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火起来”,当务之急是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统一规划、串联线路、深挖文化,构建一条“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旅游廊道”。“一旦将它们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其价值与魅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韩晗建议,在打造廊道的同时要突出“龙头”项目。葛洲坝就是“龙头”,它既是三线建设的收官之作,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篇之作,具有重要的文旅价值。“激活这个超级IP,将成为带动整个廊道发展的强劲引擎。”
宏观布局之外,微观体验的深化同样关键。冯明建议开发更多参与式项目:“例如让游客动手组装三线时期产品模型,或复原当时来自工厂的特色菜肴,推出‘三线食堂’套餐等等。”
当保护与创新并重,宏观与微观协同,散落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串珠成链,融合为一幅工业记忆与山水画卷交织的图景,也将为宜昌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新动能。
记者:朱颢莹 杨一航
编辑:简婕
二审:万龙云
三审:李玉林